浙江在线2月21日讯 上周,本报报道了《抢救方言,省档案馆征集纯正“发音人”》,钱江晚报官方微博也立即发布了该消息:【寻找最纯正的吴语发音人】土话是地区的文化载体。“十里不同音”的浙江方言,是国内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吴语。但由于普通话的冲击,部分吴语正在退化。为了抢救土话,浙江省档案馆正在海选能说纯正建德话、余姚话等18地土话的“发音人”,你身边有人土话说得地道、纯正吗?
微博发出后,网友回复转载热情高涨,不少微博网友甚至连续几日跟踪关注。昨天,记者特地拿了网友关心的问题前往省档案馆,请相关工作人员给予一一答复。
网友关注之一:
为啥我老家的方言没能成试点?
省档案馆工作人员表示,网友热情能够理解。但试点选定,还真不是以哪里的方言正不正宗为标准。活动先是由省档案馆发起,再由11个地市档案馆推荐试点,如果当地档案馆觉得条件成熟,操作可行的县市多,那么也可多推荐几个。
而没在试点行列的,也不用过于着急。在省档案馆确定征集纯正“发音人”的活动以后,活动便是由两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试点推进(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
浙江方言音档建档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通过试点取得经验,有利于推广。每市选一到两个县(市、区)作为试点单位。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
全省全面开展浙江方言音档建档工作。2012年3月召开全省档案文化建设推进会,推广试点经验,具体部署推进。
目前是第一阶段,还处于试点过程中。
网友关注之二:
我爷爷97了,能不能当发音人?
档案馆发音人希望通过媒体重申“发音人”的要求:年龄70岁以上,男性为主,地域是一直住在当地的市区或城关镇上,能认字,理解能力较可,没有长期在外工作的经历,门牙齐全,思维较为敏捷,发音音色较好。
三代以上均为当地人口,家庭语言环境单纯,未在外地长住,能说地道的方言。入选的方言发音人门牙无残缺,避免牙不好漏风,影响发音准确。
如果网友爷爷符合以上条件就可以向所在地的县(市、区)档案局报名。
网友关注之三:
试点地的“发音人”到底定没定?
按照计划,试点推进工作要在3月完成,目前各试点的进展情况如何?昨天记者也随机采访了几个城市,了解到,包括杭州上城区、象山、海宁、东阳、温州等地的方言“发音人”已基本选定,但是录音前需要培训一番。
在温州,春节前就开展的发音人海选工作目前已经进入尾声,近百余人参加了“发音人”的海选活动。档案馆工作人员说,就在2月18日,由温州市档案局(馆)和当地媒体联合举办的温州方言标准发音人海选活动已经圆满结束。
经过报名、资格审定、现场秀和专家评定等环节之后,入围10位选手成“发音人”。与其他地区一样,正式录音前,也必须熟读方言文本。
而宁波象山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象山的两位“发音人”也已经选定,但都还在熟读由语言专家编撰而成的方言文本,只有熟读了,才能成为真正的发音人。
“多数人站在摄像机前,难免会紧张,紧张的结果就可能导致调调变了。调子一变,作为方言音档,可能就会失真。所以正式录制前,一定要熟读文本,需要非常熟练才成。”
接下来,本报也将同省档案馆合作,陆续与各地发音人见面,与读者们一同见证即将成为档案资料的宝贵声音。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