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杭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好年代。
每个市民都能感受到杭州文化氛围的浓厚:学习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几乎覆盖进了每个社区,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质量的文化活动……
而大量文化名企的出现、文化名作的涌现、文化名家的落户,更让“文化杭州”光彩照人:这座以开放、向上、人文积淀深厚著称的城市,不仅有美丽的湖光山色,更有浓郁的文化气质。
过去五年,围绕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杭州把文化建设当作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工作之一。
随着西湖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随着“中国动漫之都”、“创意杭州”品牌的响亮打响,杭州正日益成为“文化的天堂”。如果说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亦会成就一座城市的梦想——一个城市文化的高度,决定了这座城市的发展高度。
书香之城、文明之城的“杭州模式”
场景:
去年一年,只有120平方米、馆藏不足6000册的杭钢北苑社区图书馆,借还图书竟然达到5万多册,按照社区平均2800户家庭计算,平均每个家庭一年要从这个图书馆借还18本书。
去年起,运河边出现了一排活动书屋,它们被形象地称为“河畔书屋”——在这里,只需交上30元押金,无论市民还是游客,都能免费借阅。令人联想起法国塞纳河畔的人文风光。
在杭州第五届读书节期间,杭师大的一位教授在杭州的一家民营书店里,遇见了让他吃惊的一幕:专家、学者和普通市民坐在一起,正在举行一个讨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沙龙……
解读:
去年年初,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一号文件《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构建学习型城市”的目标。这个目标的确立,给以文化强市的杭州,定下了未来发展的重要基调。
杭州认为,赢得竞争最核心的要素是提升人的素质。只有通过建设学习型城市,让杭州成为一座为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所浸润的生机勃发的城市,才能不断提升城市的魅力和品格。
于是,从去年开始,杭州持续推出“三个一”活动:每月举办一次主题讲座,每月组织一次互动讨论,每月开展一次主题实践活动。每个城区都根据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资源设立了“学习港”,国学弘扬活动、“学习书屋”进社区以及学习型个人、家庭、企业、组织评选等活动,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去年7月,一个富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事件发生了——杭州向全国征集“我们的价值观”主题核心词,征集到作品1330余件,网站访问量达49万次。通过“我们的价值观”的大学习大讨论,引发了广大市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真思考,凝聚起人们的价值认同。
去年12月初举行的第六届生活品质全国论坛上,专家们对杭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杭州已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杭州模式”。
读书和学习,正在成为杭州日常生活的场景。读书和学习,也铺就了这座国家级文明城市的坚固基石——正如首届学习节落幕后,作家麦家写给社会的一封公开信:“时时处处皆有好书可读,有好事可学,这是我们每个市民的福气,也是这座城市今天独有的魅力和未来强劲发展的动力。”
文化惠民、服务创新的“杭州特色”
场景:
去年5月12日,淳安县启动“幸福舞台·千岛湖特色文化广场活动”,这是继富阳秦望广场、临安人民广场之后,杭州进一步推进特色文化广场活动向五县(市)延伸的重要举措。去年一年,全市特色文化广场演出近500场。
在杭州,有个“十五分钟文化圈”的说法,就是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去。去年,在乡镇(街道)一级,符合国家标准的综合文化站的覆盖率已达到百分之百;在社区(村)一级,建成了2521个文化活动室……十五分钟找到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对于绝大多数杭州城乡居民来说,已不是难事。
解读:
近年来,杭州一直大投入、大力度地打造、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杭州市民切实感受到文化发展带来的惠利。
杭州是全国较早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五年规划”的城市。围绕城市发展重点,按照“发展布局抓规划、加大投入抓政策、改进服务抓项目、提高能力抓创新、保障民生办实事”的思路,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形成了覆盖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服务城乡百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杭州,有大量像杭州图书馆这样免费开放的文化场馆,有“人文大讲堂”、“万松讲堂”等一系列免费开放的文化讲座,有特色文化广场、文化下乡、文化大篷车等一系列免费的精彩文化演出,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生活。
文艺精品硕果累累的“杭州现象”
场景:
2011年,杭产影视剧在各类颁奖礼上大放光彩,成就了令人关注的“杭州现象”。在第二十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上,杭产电影《岁岁清明》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三项最具分量的奖项提名,捧回了“最佳编剧”的金鸡奖。而在飞天奖上,杭产电视剧《毛岸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荣获一等奖,《万卷楼》获三等奖。动画电影《梦回金沙城》在2010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提名之后,也在2011年获得了华表奖。
随着长城影视、华策影视等一批本土影视公司的崛起,以及近年来一大批影视剧精品的诞生,杭产影视剧在国内业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去年,总投资超过60亿元、杭州历史上投资最大的文化建设项目“香港英皇影视文化村”也被吸引到了杭州。项目落成后,将提供从“影视创意”到“版权交易”的全方位、立体型产业服务,预计将成为杭州影视剧生产的重要基地。
解读:
不仅仅是影视创作,不仅仅是2011年,实际上,在过去五年里,杭州文艺创作硕果累累。
这一切,也得益于杭州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加大对文艺精品创作的扶持力度,提出“要像抓经济项目一样抓文化精品创作”——前所未有的关注、实实在在的投入,让杭州的文艺工作者、文艺院团、文化企业深受鼓舞,他们以饱满的激情潜心创作,推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并产生重要影响的优秀文艺作品。
五年来,我市文艺界共获得国际和国家级奖项164个,奖项遍布文学、美术、书法、戏剧、摄影、音乐、舞蹈、民间文艺、曲艺杂技、电影电视等文艺门类,并实现多个文艺门类奖项零的突破。文化精品工程已结出累累硕果。
文创产业造就的“杭州亮点”
场景:
2011召开的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吸引了美、英、日等16个国家的280余家文创机构、企业代表,同时也聚集了国内25个省市300余家的文创机构、企业代表。他们不仅是为了宣传企业而来,更是为了解杭州而来。
杭州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已经获得世界的关注。
2011年,亚太文创协会推出的《2011两岸城市文化竞争力调查报告》中,杭州仅次于上海、北京,成为文化竞争力排名第三的城市。在第六届“创意中国·和谐世界”文化产业国际论坛上,杭州与澳大利亚悉尼市共同获得全球文化产业领军城市“创意示范奖”,成为国内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而就在上周正式公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中国国际动漫节成为了国家“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重点扶持的文化交易平台,这对杭州而言,意味着又站到了一个新的高点上。
解读:
2010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确定为杭州城市发展功能定位的重要内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
而在《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排在产业基础强、发展潜力大的十大产业之首的,便是文化创意产业。
近年来,杭州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力的作用,为文创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仅2011年,杭州就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市文创委领导联系重点文创园区、企业工作制度》、《杭州市文创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多项政策举措,并拟定《杭州市“十二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杭州文创产业已实现了高速发展。以动漫游戏产业为例,2010年共有47部原创动漫作品远销9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境外销售额1192万美元,7家动漫企业进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数量居全国各城市之首。2011年5月,广电总局公布的2010年度国产动画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评比中,我市5部作品入选优秀国产动画片,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2011年度动画片产量有关数据表明,杭州以34606分钟再次位居第一,继续领跑全国,这已是杭州连续三年蝉联冠军!
文创产业,已经成为杭州经济的支柱产业、未来亮点。
这是文化发展最好的时代,而我们正迎来杭州文化更美好的未来。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