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杭州2月21日讯 2年前的票房大片《阿凡达》如美如幻的场景是否还时常浮现在你的脑中?你是否还在惊叹男主角杰克·萨利用“意念”进入另一个国度?“电影里面能做到的,我们的实验室也能做到。”今天下午,记者跟随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郑筱祥教授的脑-机接口研究团队一起重温了堪比《阿凡达》的精彩一幕。
不过,今天在浙大动物中心上演《阿凡达》的主角,是一只叫做“建辉”的猴子:实验室内,“建辉”正在用抓、勾、握、捏四种不同的手部动作“对付”它面前放着的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神奇的是,在不远处,一只机械手就像是与“建辉”有“心灵感应”,亦步亦趋同步做着与“建辉”一模一样的手部动作。
“《阿凡达》说明了一个问题,人类大脑的指令是可以通过机器解析的”,郑教授自信满满地说,“我们通过科学手段,解读了猴子的大脑。”
一边是年近8岁的“建辉”,而一边是没有生命的机械手,它们之间的默契的“心灵感应”究竟从何而来?“其实,是我们在‘建辉’的大脑皮层植入了两个4×4毫米的芯片,它们与200多个神经元相连接。”郑筱祥解释道,这意味着,堪比“天书”的大脑神经信号能够被解读成计算机语言,芯片的另一头连接着一台计算机,它接收着这些语言,并对机械手“发号施令”,这样一来,“建辉”和机械手就成了心灵相通的“好伙伴”。
郑筱祥给记者展示了一幅呈曲线上升的柱状图,“这是世界上对脑-机接口(Brain-Machine Interface,BMI)的研究趋势,可以明显看出从1999年到2011年,这项技术迅速成为了全球科学家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脑-机接口致力于在大脑和外部设备之间建立一条传输大脑指令的通道,“这项技术的现实意义非常广泛,它能实现即使在脊髓损伤发生神经通路损坏的情况下,脑部的信号也能通过外部设备有效到达身体各处,使行动障碍的人重获独立生活的能力。”郑筱祥说。
当然,浙大求是高等研究院所做的,绝不只是让没有生命力的机械手复制猴子的动作。该研究成果还是填补了目前该技术的许多空白。用意念控制机械手已经不再是新鲜事,但大多数机械手都只能简单实现手臂运动,或者是五个手指的共同运动。而浙大这只精准的机械手的五个手指却能和人手一样,巧妙配合,完成复杂的动作。“所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这只手,是世界上最精密的机械手之一了!”郑筱祥笑道。
“比如像斯蒂芬·霍金用眼动来控制肢体动作”,研究团队的朱君明副教授打了一个比方,“类似这样的残障人士,试想如果他们的眼睛也不能看了,只有思想还能动,那么这项技术就可以得到应用。”
为了这只全世界最精密的机械手,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医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利用获得的神经信号研发神经信号实时分析系统,对记录到的200个神经放电信号进行解读,才最终区分出了“建辉”抓、勾、握、捏四种不同信号的“密语”。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