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拦街福”活动现场的米塑展区内,散落着竹签、纸杯、饭盒等垃圾。王诚摄
浙江在线02月27日讯 2月26日是周日,天气雨止转阴,市区世纪广场“拦街福”活动现场人气爆棚。不过,吃吃嬉嬉看看的同时,一些市民也通过微博等方式发出疑问,“拦街福”能否减些“吃味”,加些“民俗味”,多些互动和参与?民俗专家则建议,“拦街福”能否回归老城区,成为真正的“拦街福”。
“老温州”逛“拦街福”
微博上,在一些网友的心目中,“拦街福”等同于“美食街”。“将近2个小时的路阻终于到了美食街(拦街福)”、“拦街福,变相的美食街”等微博,道出网友观感。
据了解,“拦街福”现场约有摊位200个,其中,小吃摊位的数量相对多一些。还没进场,远远就能看见“城墙”里因为烧烤升起的白烟。记者粗粗数了一下,入口右侧一排摊位,就有十来家卖烧烤类的食品。“她一来,就先要吃这个。”83岁的吴老伯举着手里的烤肉串,一脸无奈,旁边是他的孙女。吴老伯是土生土长的温州人,十几岁时看过当时的“拦街福”,昨天中午特地带着上小学的孙女来感受传统“温州味”,“以前这边看戏那边下棋之类的,看看玩玩的项目比较多一些,现在怎么都是吃东西的感觉。”
对于“吃味”过重的疑问,也有人认为,“拦街福”就是要让大家“吃吃、嬉嬉、看看戏”,除了民俗展示,小吃是“拦街福”的一大元素。承办方表示,每届“拦街福”,他们都尽可能地挖掘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元素,给大家以新鲜感,所以这几届小吃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跟往届相比,其实小吃摊的数量是差不多的。各地美食在“拦街福”受到欢迎,说明小吃在“拦街福”很有市场,有市场就有生命力。
“小吃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有存在的价值,但不宜喧宾夺主。”温州大学社会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邱国珍认为,小吃能够吸引一些喜欢美食的年轻人,但是应该警惕过多的商业行为冲淡“拦街福”的主题。
互动区域人气爆棚
与往届“拦街福”相比,今年增加的传统体育比赛项目是新事物之一,引来市民积极参与。昨天中午11时多,比赛区外排起了十来米长的队伍,等着进场体验跳方格、夹弹珠等逐渐“走远”的传统体育项目。
“都是我们小时候玩过的东西,现在的小孩子都没接触了。”带女儿来逛的市民叶先生觉得,“拦街福”是一个民俗文化展示的平台,那些被遗忘的民俗记忆被重新唤起,很有意思。不过,像展示龙船、米塑制品等传统工艺的区域,如果有人解说,或者动态的现场展示,可能会更吸引人,民俗味会更重,“有些传统的东西,要吸引人,就得让我们参与其中,有互动,像这个体育项目一样。”
另外,这届“拦街福”展示的东瓯王巡游也让很多市民感觉很新鲜。“其实像‘拦街福’象征着什么意义,我们都不太了解,通过类似这样的活动,就会对温州的民俗传统和温州的历史有多一些的知晓。”温州大学大二学生小陈说,自己参观了“拦街福”里搭建的东瓯王庙,才知道东瓯王对温州意味着什么。
我市举办的划龙舟、元宵灯会、瞿溪会市、“拦街福”等民俗活动,传承、传播了民俗文化。温州市民俗学会会长金文平认为,民俗回归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剩下的就是如何操作、怎么融合,“传统民俗文化要与现代文明有所融合,但要以本土的、传统的元素为重,像‘拦街福’里有卖手机的摊位,这与民俗不太搭调。”金文平认为,民俗活动在形式上可以选择更贴近群众的方式、载体,但不变的是传承。
回归真正的“拦街福”
今年的“拦街福”,第一次在老城区开出了分会场。金文平认为,这也是一个很可喜的变化。他说,“拦街福”,顾名思义是要“拦街”,以前就是在老城区的一条条小巷分散开来的。“希望今后的‘拦街福’能真正回归到老城区,一条条小巷各具特色,融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里去,成为原汁原味的‘拦街福’。”金文平还提到了目前正在整体招租的南塘街,他建议,可能的话,把南塘街打造成一个永不落幕的“拦街福”,就像杭州的河坊街一样,成为展示温州民俗文化一条街。
增加“拦街福”的民俗味,邱国珍则建议,除了多增加一些让市民可以互动参与的民俗项目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各个层面的文化论坛、系列讲座,来提高“拦街福”的学术含金量,“‘拦街福’是一个民俗文化传承的平台,不同的人,满意度肯定也不同,把握民俗化的大方向,坚持走下去,相信会形成温州‘文化大市’的品牌之一,办得一年比一年好。”
来源:温州都市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