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2月26日电(记者 商意盈 黄深钢)从2003年“用工荒”在沿海局部地区初露苗头开始算起,今年正好是第十个年头。近几年来,“用工荒”有愈演愈烈之势,其中用工“结构性短缺”尤其明显。
从“中国怎么会缺劳动力”的惊讶到“它为什么持续了十年”的疑惑背后,是近年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市场结构演变不相匹配的冲突,更是劳动者的新诉求与企业、政府、社会为其提供劳动环境之间的矛盾。待遇不高招不到人,环境不好随时走人。务工者开始“用脚投票”,倒逼中国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
“用工荒”多次冒头“结构性短缺”尤其明显
在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杭州旺盛服装有限公司,刚进厂房就是两条写有“热烈欢迎新老员工上班”的大红条幅。与条幅的“喜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公司办公室主任胡廷岗脸上的“愁云”。“公司开足马力需要员工1300人左右,去年招收到的员工为1200人,目前到岗的只有800人,现在三分之一的流水线都停了。”胡廷岗说。
连日来,记者在浙江海宁、余杭、义乌、绍兴等地走访发现,尽管春节假期早已过去,这些地区的企业返工率仍不乐观。浙江海宁一家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熊女士介绍说,据她所知,不少企业是老板早就上班了,但工厂还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绍兴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王新宝说,绍兴从2005年前后就出现“用工荒”现象,春节前后用工最紧张,最大缺工在15万人左右,尤其缺的是技术工人。
从事清洁用品出口的嘉兴捷顺旅游制品有限公司现有员工800多人,管理部经理杨晓华说,公司员工相对比较稳定,流动率大约在10%。相对来说比较欠缺是技术类人才。“我们企业技术工人工资在3000元以上,从不欠薪,为员工交纳五险,还包吃中饭,即使这样,熟练工还是不好招。自己培养出来的还很容易被其他企业高薪‘挖走’。”
嘉兴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副队长商克龚说,技术要求稍微高一点的企业都存在技术工人缺口。为了找人,企业与企业不惜互相抬价抢人或“挖人”,涨工资的“口头承诺”纷纷开出来,甚至导致一系列劳动纠纷。据他介绍,在“技工荒”下,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用工方式:“包流工”,即把一个流水线包下来,成立一个较为固定的团队,成员都是超级熟练工,哪里缺人就到哪里去。
“三碰头”加剧“用工荒”
记者走访发现,眼下沿海部分地区出现的“用工荒”,同时面临较为明显的“三碰头”特征。在沿海中小企业普遍经历了“史上最艰难一年”的当下,企业用工状况正面临多重挑战。
一方面,务工群体强烈要求提高待遇而雇主自身仍陷生存困境。记者在杭州、温州、绍兴、金华等地采访了解到,不少中小企业自2008年以来已连番提高工人工资,几乎每次涨幅都在15%左右,有的企业工人工资累计涨幅接近翻番。
绍兴县振亚印染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徐华良告诉记者,3年前工人每天上班12个小时,月薪1800元;现在包吃住、带空调,工人一个月可以拿到3500元。
而沿海制造业的中小企业普遍认为去年是“史上最艰难的一年”。浙江省长城建筑有限公司嘉兴金都夏宫项目负责人叶学平说:“今年和去年比工资支出上涨了20%到30%,目前工人支出大概占工程造价的30%,比去年上涨了10%,人工成本已让企业不堪重负。”
另一方面,中西部崛起快与东部产业转型慢并存,导致一线劳工供需矛盾扩大。王新宝告诉记者,绍兴市往年在河南、安徽、江西等部分中西部省份设立的劳务输出基地,现在已经不愿合作。云贵川的出工情况好一些,而绍兴今年打算把企业招工的“大篷车”开到更远的甘肃、广西去。
浙江省经信委的产业转移调研显示,该省的产业转移呈现东扩、西进、北上的“三箭齐发”局面,对市场、劳动力成本或土地条件敏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纷纷向中西部转移。
然而东部沿海的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并非朝夕之功。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企业在转型升级中步子迈得慢,企业效益差、工作环境差、职工待遇差,是叫“招工难”最厉害的,一些资质好的制造业企业,缺工现象要轻得多。
与此同时,劳动力向三产服务业流动也导致二产制造业“招工难”加剧。近年来,包括浙江在内的东部沿海地区纷纷提出要提高三产服务业的增加值。
企业要转型升级员工同样要转型升级
去年12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十二五”时期的就业总量压力将继续加大,城镇需就业劳动力年均比“十一五”时期增加100万人。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就业任务艰巨繁重。
在不久前召开的浙江民营经济万人大会上,浙江省政府一位主要领导说,他曾到一个困难企业考察,发现企业的人头数比产品数还多。老板问怎么救这个企业,他说要么赶紧升级,要么迁出浙江,到人力成本低的地方去。在这次会议上,浙江省委、省政府还着重强调要“以亩产论英雄”,加快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
“省里释放的信号很明确,企业靠吃人口红利混日子已经走到头了。”多名参会企业家告诉记者,今后甚至可能会有意识限制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用工量,企业不转不行了。
而在中小企业生存状况尚待“转暖”的当下,切实减免企业负担,仍是缓解用工矛盾的重要一环。记者在浙江多地走访发现,一些企业仍旧反映,赋税过重使企业想改善工人工资待遇而力不从心。
一些受访者建议,在转型过程中,政府应通过税负减免等措施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而除了企业转型升级,企业还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人文关怀,员工也应该在经济格局的调整中,提升知识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在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
“对于企业来说,要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畅通上升渠道;对于员工来说,也应勤加学习,和企业共同成长。”浙江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熊初珍说。
- 浙江横店影视城16年未发生一起大火灾
- 浙江社会组织党建:争取全省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浙江手机报:今起,又一轮缠绵的阴雨天
- 遂昌企业:加薪再“加心” 巧解“用工荒”
- 浙江降下立春后第一场雪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