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2月28日讯 在这里,小区内停放汽车朝向一致;居民乘坐小区班车,自觉排队上车;不管是业主,还是保洁员,相互问好成为习惯……这是记者在杭州余杭区良渚文化村见到的和谐文明景象。
这种喜人变化源于集纳居民共识的《村民公约》。《村民公约》把原本小区存在的一些不文明现象,进行集中归类,通过业主共同约定的形式,变物业管理为业主自我约束,让被管理者成为管理的主体。《村民公约》实施1年来,小区管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良渚文化村设计入住10000户,从2006年起业主陆续入住。在社区论坛上,既有业主对物业的建议,也有业主对小区不文明现象的牢骚话。
业主赵丹涯的《竹径茶语村志》帖子颇受关注,文章用文言文的句式,将良渚文化村描绘成世外桃源:“村有村约,但村约无字,无字则隽永,唯自省自重自爱自尊也。”
“文化村能否制定一个村民公约?”不少业主议论着,这也为制定《村民公约》埋下伏笔。
而《村民公约》的内容,则都是业主在网上反映的问题:如小区内汽车禁止按喇叭、乘车不得插队、垃圾必须分类……共整理成32条,在网上公示,并挨家挨户送给业主征求意见,最终,形成现在的《村民公约》,于2011年2月27日正式发布。记者看到,26条《村民公约》中,无一约束性语句,均以“我们”为主语,变“要我”为“我要”。如第10条:“在清晨和夜晚,我们主动将室内音响降低。”
“这样的《村民公约》,让我们看上去很舒服,心里自然而然比较容易接受,也更愿意去做好。”业主韩国珍说。
走进良渚文化村,随处可见与公共场所相关的《村民公约》内容。在食堂,门口写着“不带宠物进入室内公共场所”;在小区车站,路边竖着“依次排队,尊老爱幼”的牌子;在停车场,醒目地写着“我们在指定位置停放车辆,不跨线、压线,且车头朝向规定方向”。
“这些公约随时随地都在提醒着我们,时间长了就成为习惯了。”50岁的保洁员郞秋月一边清扫路面,一边笑着说,以前,她总感觉向陌生人问好有些不好意思。现在,她见了业主会主动问好,业主也会热情和她打招呼,感觉大家就像一家人。
好习惯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63岁的业主李金花回忆,《村民公约》刚实施时,也有个别业主不自觉遵守。
有一天早上,业主排队乘坐小区班车去市区,突然一位年轻女子跑过来,插到正在排队的丈夫前面。
“《村民公约》不是写着,乘车依次排队么,怎么还有人插队……”一时间,车上车下议论纷纷。这对年轻夫妇顿时脸红了,一起下了车。自此,乘车插队现象再也没有发生过。
“业主现在能做到自觉排队上车,真的非常不容易。”班车司机余春标感叹。
“《村民公约》实施1年来,不管是在小区,还是在外面,各种文明礼仪已经深入业主心中,习以为常。”《村民公约》办公室负责人潘卫群说,像文明开车,很多业主都有共同的习惯,不仅在小区不按喇叭,在小区外开车也会尽量不按喇叭,减少噪音污染。
“如今,业主的文明素质已经远远超越了《村民公约》的26条,实现了从‘村约有字’到‘村约无字’的转变。”潘卫群表示,不管是业主与物业,还是业主与业主之间的关系都更加融洽了。
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王国勤说,正因为《村民公约》在形成过程中尊重和吸纳了民意,让被管理者成为管理的主体,所以《村民公约》能够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