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2月23日早上7时不到,听着窗外急促的雨滴声,王黎明暗自做好“打硬仗”的准备。对他来说,烈日当头、天寒地冻都不可怕。但一见天下大雨,他就“心慌”,因为信件和报纸有被淋湿的危险。
王黎明今年44岁,是缙云县溶江乡邮政所的一名投递员。从2001年起,他便穿行于溶江乡各个村之间。算起来,11年来,他没有误过一次邮班,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和一份报刊,邮路行程已达18万公里。这天,记者跟着他一起送邮件。
为了不误点,王黎明把家“搬”进值班室,每两周才回家一次。7时刚过,县邮政局的邮车到了。他招呼邮车停到屋檐下,利索地卸下19个大小包裹,然后将包裹拆开,按各类邮件上的地址一一分拣。第一趟,他决定去溶江乡最偏远的西山头村。
雨势不减。王黎明给邮件包裹上塑料袋,放进马鞍袋里,小心盖好,再用雨披遮挡。准备工作完毕,他骑上自己的摩托车出门。在雨中前行,他尽量低头,但一会儿工夫就满脸淌水。学校、企业、村民……他记性很好,沿途每处投递点都弄得清楚。每次递上邮件或报纸前,他总要先抹下手上的雨水。
到南源村时,意外情况发生。一封快递件,找不到收件人,而且电话是空号。他又拨打寄件人电话,关机。王黎明的神情变得焦虑,在雨中快步行走,一口气连问了6户村民,都“查无此人”。“时间要来不及,只能先去下个点。可能名字写错了,回头再来找,找到我才安心。”他说。
在雨中,摩托车沿蜿蜒山路往上。快到西山头村时,山岩的小部分泥石、树枝顺着雨水滑落路边。这场面,让王黎明想起一段经历:有一年春天,暴雨不断,岭口坑村塌方严重,公路被堵,县局的邮车只能开到离邮政所10余里路的地方。于是每天清早6时,他就起床把外寄邮件挑到10余里外,等候县局邮车,再把寄来的邮件挑回,一挑就是一周。
“现在条件好了,村村都修通了路,我也轻松些。”王黎明说,去年,里鱼孔和余山两个村尚未通车,进村只有一条陡峭山路。到里鱼孔,他徒步攀爬需40分钟,到余山则需一个多小时。他常因此摔倒,磕得一块青一块紫。而他每天送到里鱼孔的,仅仅是4份报纸。
来到西山头村,已是上午8时半多。此时,村民田大伯早已在家门口等候,王黎明热情地打招呼,并送上一封信。原本,只要把邮件和报纸送到每个村的固定投放点,即算完成任务,但他总是坚持把信件直接送到农户手中。“留守村里的基本是老人,信件大多是在外的儿女们寄来的,我多走几步,就能让他们早点知道儿女的音讯了。”他说。
“王师傅,麻烦帮我到乡里充50元电话费吧!”一位中年妇女递上写有号码的纸条和50元钱。“好的,回去就帮你充。”王黎明爽快地答应。对于地处深山坳里的村民来说,王黎明更像是一个“流动邮局”。11年里,他代收、代发的信件和包裹不计其数,以至于有时投递送完所有邮件回到所里,他的马鞍袋比之前更鼓、更重。
在大山之间,王黎明走出了一个邮路使者的人生价值。
- 台州媒体记者走基层 春耕备耕乡间听心声
- 宁波海曙社区医院建新型医患关系:医生与粉丝签约
- 舟山:老板回村当监工 让村民都搬进新房子
- 宁波海曙社区医院建新型医患关系:医生与粉丝签约
- 文化特派员下村来 海盐大学生专业指导农民吹拉弹唱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