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02日讯 人体器官捐献,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3月1日,记者接连听到了三例让人感动的捐献。
他们中有乐观助人的老母亲,有把一辈子献给教育事业的退休教师,有来浙打工的外来务工者。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自己身后,送出一份珍贵的生命礼物。
外来务工者雷春华:
我省第20位人体器官捐献者
前天凌晨1点47分,41岁的雷春华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但是却帮助三位濒临死亡的病人重燃生命之光,成为我省第20位人体器官捐献者。
雷春华,安徽广德人,来浙打工20多年。2月22日,他因意外不慎摔倒,导致颅脑损伤、脑疝,急送当地医院手术后,一直处于深昏迷状态,只能依靠呼吸机和药物维持呼吸和循环。家人将他转到浙医二院,经脑外科及监护室专家多次会诊,确认雷春华全脑功能消失,病情无逆转可能。
2月26日,省器官捐献办接到浙医二院人体器官兼职协调员的电话,赶到了医院。雷春华父母双亡,至今未婚,也无子女,有6个兄弟姐妹。出事后,最先赶来的是在杭某医院当护工的大姐和姐夫。随后,哥哥、四姐和妹妹也赶到了医院。
在听了我省最小的捐献者、年仅4岁半的汪通利的故事后,雷家兄妹被感动了。“与其看着弟弟死后被一把火烧掉,还不如把有用的器官捐出去,也算留个念想吧。”雷春华的大姐说。
随后,二姐和三姐也通过电话表达了相同的意愿。悲痛中的雷家兄妹一致决定为雷春华办理器官捐献手续。他们只希望这个决定能够为弟弟积福,让他的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下去。
2月29日凌晨1点47分,雷春华的心脏停止跳动。他的肝脏被移植进一位47岁的肝硬化晚期患者体内,双肾分别被移植给一位45岁和一位26岁的尿毒症患者体内。手术非常顺利,目前三位受者生命体征平稳。
母亲徐锡英:
我省首例协调员家属捐献眼角膜
今天在浙医二院眼科,21岁的宁波小姑娘小邹将进行一场眼角膜的移植手术。这片眼角膜,来自于金华一名器官捐献协调员郑方的妈妈徐锡英,这是我省首例协调员的家人捐献眼角膜。
今年43岁的郑方是金华当地001号协调员,2006年就开始从事公益事业,累计无偿献血50多次。
“我和哥哥做公益,与妈妈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郑方说,每一个希望在身后捐献器官的人,生前都是乐于助人的人。她还记得,去年12月,妈妈病情恶化后住进了医院,她帮妈妈做按摩时,妈妈却让她给同病房的病友也做一做按摩。
今年1月1日,徐锡英觉得自己可能康复无望了,就交待郑方:“我怕是不行了,器官估计别人也用不上,就把我的角膜捐了吧。”妈妈的决定让郑方心里犹如打翻了五味瓶,从她2010年成为全省首批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起,妈妈从来没表达过意见,直到这一刻,她突然明白,妈妈原来一直是认同自己的,在弥留之际,用行动表达了支持。
农历年二十八的凌晨,徐锡英离开了人世,浙医二院眼科中心副主任医师晋秀明在得到消息后,马上赶往金华,取下了徐锡英的两枚眼角膜。
“我很高兴妈妈能通过这种方式,继续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我当初做协调员,就是希望帮助那些生命垂危者,多一种生命延续的选择。”郑方说。
退休老教师孙老师:
罕见病患者身后捐献遗体3月1日中午,79岁的孙老师在省中医院针灸科接受治疗,她反复强调:“千万不要宣传我,身后捐献遗体在国外是非常普通的事情。”
前天下午,孙老师和她的老伴带着一张特殊的协议来到省中医院,这张协议是要求医院接受她身后的遗体,她是罕见病帕金森的患者,对这个疾病的痛苦深有感悟。
“发病以后,我渐渐地连笔都握不住了,更别提上下楼了。最开始以为是中风,吃了很多治疗中风的药,一直不见好转。后来到各家医院求诊,做了很多检查,最后才确诊为帕金森。”孙老师说,老伴和自己都是退休老师,之前在天津工作。老伴是杭州人,想退休后能到杭州享享福,没想到却患上这样难治的病。
孙老师的老伴为了不拖累子女,骑车到处找敬老院,最后找到一家满意的敬老院交了定金,结果被闻讯赶来的女儿拦了下来。帕金森使孙老师的行动变得迟缓,为了减轻子女的负担,才开始接受针灸治疗。
“医生和护士都对我很好,现在手也慢慢能拿笔了,这份协议就是我自己写的。”孙老师说。
“我当了30多年的老师,前半辈子都贡献给教育事业了,身后也没有什么可以做的,只想把遗体贡献给医学做研究,希望能够早日找到治疗这个疾病的方法。”孙老师说。
在孙老师写的协议书上,她特意在最后加上了这样一句话:“此协议除我老伴大力支持外,其他任何人(包括亲生子女)都无权加以阻挠和干涉。”
- 温岭一病危女子申请捐献遗体 希望走后能帮助别人
- 椒江白领希望市民捐献御寒衣物 给玉树孩子温暖
- 谁说雷锋精神过时了 这些器官捐献者个个都是践行者
- 四川小伙去世捐献角膜 宁波两病人有望复明
- 4岁半儿子车祸身亡 父亲含泪签下器官捐献书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