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北京3月4日电(记者 方力 吕玥) 今天一早,一位署名“小魏”的90后农民工给记者发来一封邮件,诉说自己的近况:“我们的问题比上一代多,不仅工作压力大,生活环境不好,而跟城里的同龄人相比,我们的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条件也不太好,在大城市打工真的挺没有归属感和自信心。不知道政府了解我们这样的情况吗?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
记者将这个年轻人的疑问带给了参加全国两会的浙江委员,听听他们对新生代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的看法。
尽快给予同城待遇
全国政协委员、利时集团董事长李立新告诉记者,他专门对农民工问题做了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思想敏锐,公平与民主意识增强,向往城市生活和工作环境,融入城市意愿强烈。
“加快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已经成为现阶段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李立新委员认为,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让他们享受“同城待遇”,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归属感问题的关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德力西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也一直很关注农民工问题。“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大批农民进城就业,在乐清就工作生活着70多万农民工,我的企业也有许多农民工。他们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然而其中很多人目前在城市还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胡成中委员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难有“融入感”。
这次,他特别提交了一份《关于统筹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建议》。“如果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体制性障碍不拆除,不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工就不可能平等分享社会发展成果。”胡成中委员建议,应该赋予农民工平等享受公租房的权利,把改善农民工住房条件纳入地区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以及国家住房保障体系,统筹考虑和安排。而作为企业,更应该在为改善员工住房条件等方面出一份力。
“不仅是住房问题,与城镇职工相比,农民工在工资收入以及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都存在显著差距。”李立新委员认为,应尽快改革户籍制度,降低农民工落户门槛,畅通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度渠道,并且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享有均等的社会保障。
让员工有家的感觉
有调查显示,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中,农民工所占比例高达80%以上,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新生代农民工。让他们融入城市,不仅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企业不可逃避的责任。
传化集团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徐冠巨对此深有感触。传化集团有员工7000多人,来自五湖四海。如何让他们在企业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和心理上的归属感,徐冠巨委员认为,企业最需要做的还是关心员工,呵护员工,让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让他们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在传化,每一位员工的发展空间都很大,每个人的冷暖都能得到照顾。我们会尽量满足员工的合理诉求,努力做到物质与精神并重、生存与发展并举、工作与生活兼顾,让传化不仅是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也成为他们心灵的港湾。”
而李立新委员所在的利时集团,也在关心员工工作和生活方面做了很多努力。1998年公司就成立了面向全体员工的“职工福利基金”,员工及其家庭在遭遇疾病等突发事件后,可以申请福利基金补助。生活特别困难的员工,企业还给予额外救济。基金成立至今,已有2000多名员工获得补助,补助金额总计近1000万元。2006年,公司又推行“社保套餐”,公司埋单为全体员工参保。“我认为企业就应该肩负起这样的责任,让员工享受到更好的待遇,企业劳动关系和谐了,不仅能留住人,也能让员工增加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
提高农民工的素质
委员们普遍认为,农民工自身也要有主动融入城市的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技能和文明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他们的就业稳定性、择业竞争力和发展空间,也关系着他们能否真正融入城市,实现个人进一步发展和城市整体经济的发展。”在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浙江省委会副主委卢步东看来,开展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的大规模技能培训十分重要。
他认为,让农民工更快融入城市,需要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增强就业能力。“应该重点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指导和扶持,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另外还要提供场所、资金等保障要素,确保培训运行机制的稳定性,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更快融入当地社会。”
全国政协委员黄建中对此表示赞同,但他同时指出,现在政府加强农民工培训,总体偏重技能方面,而忽略了农民工精神层面培训。他认为,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律意识,会更容易融入城市文化和生活。
“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刚踏上社会,正处于人生的重大转折期,通过学习,可以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黄建中委员说,政府、企业以及社会上的公益人士可以多开办一些文化、道德、法律等方面的免费培训班,积极发挥义工的作用,比如邀请从事教育的义工为农民工讲课。
委员们也不忘提醒,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本人来说,也应该利用空余时间,积极参加这些培训,提高自己。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