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老的农民工题材的摄影作品
活雷锋语录:农民工兄弟们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默默挥洒着汗水,很好地传承了雷锋的“螺丝钉精神”,记录下他们,让社会发现他们的美,这就是对雷锋精神最好的诠释。
进门左手边,玻璃橱窗里,一枝竹,一枝梅,傲然挺立。
这是一对退休老人的家,处处清新淡雅,沉淀着岁月的温和与静谧。
“竹、梅分别是两个人的名字,竹代表我,梅就代表着她,这是我们笔名的由来,放在门口,就代表着我们的欢迎!”叶老嘿嘿地解释道。
叶万举,今年76岁,杭州人,老伴张瑞馥70岁,长春人,两人都是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航天技术系毕业,退休前,一直从事国家航天事业。
2006年初,二老回到故乡杭州定居,一直住在莲花社区秋水苑里。
这对有些特殊的知识分子老人,利用退休时间,做了件让人感动的事:他们在社区为农民工专门开了一个影展,而影展的唯一主角,也是他们。
在过去的数年时间里,二位老人拿着手中的相机,走遍了杭城的每一个角落,拍下500多张农民工工作的照片,记录下他们点滴劳作的背影。
在他们的镜头下,有攀爬在钢筋架上的建筑工,有拿着抹布细心打扫公共厕所的清洁工,有为抢救生命争分夺秒的担架工,有烈日下忙碌的洗车工,有为绿色草坪喷洒甘露的园林工……
“现在很多人心中,还是存在着对农民工的歧视,也经常有这样的新闻出现,”叶老颇有些愤愤地表示,这是他拍摄农民工的一个原因,他希望社会看到他们的付出,“中国有两亿农民工大军,大到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伟大工程的建设,小到城市保洁,可以说,他们为整个国家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不仅如此,16岁就参军的叶老对此还有着更为深刻的解读。
“新时代农民工的上一辈人,是为中国革命洒热血的一辈,中国的革命是从农村包围城市开始,当时的主力军就是淳朴的农民兄弟,如今,他们的下一代又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为新时期国家建设挥洒血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对他们表示尊敬?”
对于当下学习雷锋的热潮,叶老也有自己的看法:“现在我们都在讲学雷锋,我们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雷锋的精髓就是做好一颗螺丝钉,我觉得农民工兄弟就是很好地在实践这样的精神,工作虽然不起眼,但他们离开家乡,坚守在岗位上,无私地为我们付出。”
去年夏天后,叶老开始筹备一个向农民工致敬的作品。春节前,一份多达9份,内含188张照片的PPT作品出炉了,满含对农民工的热忱和感激,他计划趁着春节前,通过一些公共平台放映给大家观看。
他想到了家附近的车站。“一走进西客站,真是有些热泪盈眶,挤满了人,大包小包,有些农民工为了能坐上车回家过年,很早就到了车站,非常艰辛。”因为设备问题,叶老的愿望没能实现,他又辗转找到了西湖区环卫所,为他们送上了自己的心意。
“我就是有个很单纯的愿望,让我们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看到农民工的付出和艰辛,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敬意和感恩。”叶老动情地表示。
除了替农民工拍摄照片,呼吁社会关注,在二老的生活里,也时刻倾注着对他们的关爱。
二老家中有个阿姨,他们叫她小黄,河南人,在家里做了3年了。如今,和张阿姨就像姐妹一样在相处。之前,物价上涨得厉害,他们主动为小黄加了工资。小黄的儿子想到杭州来打工,叶老和张阿姨搜集了很多招工信息,并把路线图查得很清楚。“她付出那么多,我们对她好也是应该的。”叶老说。
去年年底,他出门遛弯的时候,看见隔壁小区的保洁员穿得单薄,就从衣橱里翻出一件厚衣裳,送给了这名保洁员。(杭州日报)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