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09日讯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49岁的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中国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人,也是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
昨天下午,刚刚从美国讲学回来的王澍,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接受媒体采访。
这是得奖后王澍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平头、黑灰色棉袄,在他体量最大的一个作品——800亩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里,王澍和大家聊起设计象山校区的感想,也聊起了他自己。
谈建筑:让出50%还给自然
“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这是王澍时常同自己弟子提起的。
象山校区,就是他为美院师生造的一个小世界。
漫步在象山校区,你会发现,这里很像中国的山水画,有山有水有树。当然,也有房子。但房子,在整个环境中,显得相对次要,而不是占有标志性的位置。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建筑学里,有比房子更重要的东西,这是和西方建筑学截然不同的一种建筑学。
这是王澍对于“建筑和环境的关系”的最基本理念的体现:“自然比建筑重要多了。”
王澍说,他厌恶所有高大威武的标志性的建筑,而象山校园,可以理解为那些高大威武的标志性建筑的反面。“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弱势群体,象山校园可以看成是一个弱势群体以某种自信的方式发起挑战。”
也有老师抱怨,象山校园那么大一块地,王澍却把建筑全安排在围墙边上挤着,每幢房子的间距又很密。
王澍说,他所实验的这种建造方式,就是要让出50%还给自然,还给原来的土地。因此象山校区里保留了大量的农田,这些农田可以用作农业的耕作。“很具体地探讨如何在今天的城市中,来保持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象山校园不单是一个大学校园建筑,背后包含着对这一带新的城市建设模式的探索。”
“有些老师说不喜欢我设计的教室,太黑了,像修道院。我说你看外面的走廊很开阔,你可以去走廊上上课。还有小院子一样的地方,是半室外的,也完全可以在那里上课。屋顶可以走上去,可以摆凳子,因此也可以上课。房子边有棵大树,树边很细心地经营出一小块地方,你也完全可以像佛陀一样在那棵树下上课。”王澍解释说,南山校区整个教学空间的设计不仅是为了适合今天人的习惯,更是开创了一个多样的可能性在里面,“期待美院的教师学生能逐渐体会到其他的可能性。好的建筑其实需要经常教别人怎么使用,因为它某种程度上既回答了今天生活的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今天生活的经验。”
谈自己:不用电脑不用互联网
谈及旧建筑被毁坏时的愤慨,谈论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实验的激动,王澍平常很少谈及自己,但昨天,他耐心并略带戏谑地描述了一个在学术之外的自己。
他用“智商不是很高,但有点智慧感的人”来形容自己。
他过往的许多行为,在当时的人看来也许会很有些古怪。
在年少时,很多人没有在图书馆看书概念时,他独自一人在图书馆看书。大学时,很多人在课堂里拼命学习时,他独自背着包,循着沈从文《湘行散记》提及的每个地方,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旅行,一走就是3个月。他临字帖,但从来不会想自己变成书法家,他在几十年连续不断临同一本字帖,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达到原写人那种精神的高度,就不断练习,直至今天。
“实在是很笨很笨的人才会这样做的。”他自嘲。
他也很高兴陪太太接连每天逛百货商场,兴致盎然地观察生活;坐西湖边什么事都不干,看日出日落,闲坐一天。
他几乎没有任何应酬,不用电脑不用互联网。他说:“对我来说,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最重要。”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