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大伟摄
现场恢复正常通行 许康平摄
塌下来的都是红土 蒋大伟摄
3月7日晚,之江路东向西方向,珊瑚沙水库附近路段,道路一侧山坡发生山体滑坡,一些石块滚落到之江路上。交警、消防等部门赶到现场后,一度把出事的之江路东向西路段封闭。(快报3月8日热线新闻版曾报道)
昨天上午9点,之江路东向西方向,一路通畅,开到前晚发生滑坡的路段前几百米处时,车辆开始排队。
事故现场右侧道路停着一辆土方车和一辆挖掘机,正清理从山坡上运下的土方,东向西方向只剩下最左侧车道能够通行,车流堵住了,通行缓慢。
一个围观的居民说,昨晚回家就看到这里挖出的全是红色的土,附近龙井、周浦、龙坞都是这种土质,酸性高,适合种茶叶。
负责运输土方的司机说,昨晚开始,运输车就在运土方了,直到把山坡上松动的土方运完为止,以免土块掉落到路面上,目前已经运了30立方,全是土,没有石头。
现场有人问,既然都是土,那前晚怎么还有一块悬在山坡的大石块?司机回答说,那块石头其实也是土,只是质地比较硬。
昨天中午11点,清理工作基本结束,东向西方向开辟了两条机动车道通行,车辆通过的速度快了起来。
下午,清理工作全部结束,之江路恢复正常通行。
正在滑坡现场勘查的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处陈正明工程师说,用山体滑坡形容这次地质灾害,并不恰当,这次发生的地质灾害,是一场小型土崩,两者有一定区别,前者发生的灾害会比较严重,杭州地区一般不会出现,而土崩相对就比较常见。
通常,山坡上的土体或岩石在河流冲刷、地震或人工切坡等因素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带),整体或分散地向下滑动的地质灾害称为山体滑坡。
土崩(又称塌方),是指山坡上的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另一种更严重的塌方是石崩,简单说,就是塌土变成了塌石头,石崩的规模大了,就会变成山崩,有人常把山崩地裂描写成世界末日的景象,事实上真的有那么可怕。
幸好,这次只是土崩,不是石崩,否则就更危险了。
这是一场小型土崩
造成这次土崩的原因,陈工程师说,连日降水是主要祸因。“据我了解,杭州这次长时间降水,是近年来史无前例的,如此大的降水量,山坡表层的渗水性就很差,通俗说,就是表层土壤都吃饱水了,再也没法消化了。”陈工说,这种条件下,表层的土体会脱离山体。造成水土流失现象。
但杭州那么多山坡,为什么只有之江路这处发生了土崩?陈工程师说,现场勘察后,他发现,坍塌的位置刚好处于山坡的一个弧顶角,此处的山体土壤就没有其他山坡来得紧密,土层会比较松动。
“除了自然因素,也有人为造成土崩的可能。”陈工程师说,这次发生土崩的地点以前曾是一处山坡,前些年之江路拓宽,将山坡切了一个角,术语叫做切坡,并在切坡的山脚下建起来了现在宽阔的之江路,这也是可能造成土崩的原因之一。
之江路附近山坡上的红色黏土,和其他土质相比,很软,土崩会不会与土质有关系?
陈工程师说,造成土崩的主要还是外界因素,与土质本身的关系并不大。
陈工程师说,杭州地区也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1101处,市区主要集中在景区。西湖景区附近,有5处隐患点。
不过,这些隐患点并不是某一个具体地点,它可能是一处山坡,也有可能是一段路。
在杭州地区,比较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主要有:
1.山区地形。市区的商业区住宅区不可能发生地质灾害,景区山区山峦起伏,河流交错,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比较大。
2.切坡造房、造路,靠山建公路。就是指人为地将山脚和山坡阻断,并在山脚山坡边上建房造路,这次发生土崩的之江路,就是典型的切坡造路。
3.潮湿,多雨水地带。
比如龙井路,灵溪路之类靠山而建的公路,存在一定隐患。
再次发生土崩的可能性很小
陈工程师解释,目前防止地质灾害发生,主要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工程处理,比如在切坡建房造路时,用人工措施对山坡和路基进行保护。这次之江路边的山坡发生小土崩,虽有土方倾泻,但山脚的挡墙丝毫没有受影响,好像山底牢固的地基,就算发生大型土崩时,挡墙也能保证山底山坡根基的牢固。
杭州的景区道路,几乎所有靠山这边都建起了挡墙。
另一种做法是生物治理,比如在切面的山坡上种植树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让土层不易松散。在一些高级别道路,比如高速公路上,在切面的山坡边,除了建有挡墙,还会在山坡上建造保护坡,这样也能防止土崩或山体滑坡。
陈工程师说,目前,杭州地区一千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每处隐患点都要求每天专人查看,并将情况上报市国土资源局。这次之江路的小土崩,属于意外的突发事件。雨水天气即将结束,杭州再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不大。
(来源:都市快报 记者 蒋大伟)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