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12日讯 “根琴,给我来一袋东北大米,还有两罐色拉油。”正准备和记者聊天,老板娘钱根琴就被一位顾客招呼了过去。钱根琴的这家粮油店,位于吴兴区埭溪镇老虎潭社区的振华路上,她告诉记者,自己原来是乔溪村村民, 2007年由于老虎潭水库建设,搬迁到了镇上的老虎潭社区,身份也摇身一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城里人”。“家里的水田都被征用,我上班的乡办厂也被淹了,当时心里还是有点担心,觉得一下子适应不过来。”2008年9月,钱根琴开了一家粮油店。“我今年54岁了,现在办了社保,每个月能拿到1100多元钱,儿子媳妇都在镇上工作,等一下他们就回来吃中饭啦。”淡淡的幸福写在她的脸上。
在聊天中,小孙子不停地到处蹦蹦跳跳,跑来跑去。钱根琴开心地说,“我这个孙子,今年4岁了,明年就准备到镇上的幼儿园读书。”她走到店门口,指着位于社区北面的埭溪镇中心幼儿园说,“这个幼儿园是新建的,条件设施都很好,以前村里只有个简陋的幼儿园,真的不能比。”
来到位于西园路的爱娥百货店,47岁的老板娘周爱娥热情地招呼记者,“我这里店面虽然不大,可是东西挺齐全的。”仔细看去,锅碗瓢盆、扫帚拖把、饮料、方便面,一应俱全。谈到如今的生活状况,她觉得挺幸福,“儿子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读书,老公在镇上开车,我现在到德清或者湖州进货很方便,这个店一年能有四五万的收入,是以前的2倍多。”
说起当时搬迁时候的心态,周爱娥说起一段小插曲:“我家里还有个奶奶,当时移民的时候她很舍不得,有些情绪,觉得是自己住了一辈子的地方,怎么能说搬就搬了。”现在,92岁高龄的老人家在社区宽敞的安置房里住得舒舒服服,每月能领到政府的400多块养老金,看病到镇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需五分钟车程,费用还能按比例报销。
在老虎潭社区,像钱根琴、周爱娥这样的居民还有很多,他们告别了一辈子的土地,有的成了个体老板,有的成了镇上商店的员工,有的在工业园区打工……凭借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以及政府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他们完成了从“农民”到“居民”的华丽转身,过上了幸福的城镇生活。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