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因:受天气影响,今年早园笋大幅减产
往年同期只有五六块钱一斤的早园笋,究竟是哪些因素推涨了今年的高价位?
昨日上午,记者赶到了盛产早园笋的家乡——德清县武康镇上柏村。该村四面环山,溪水淙淙,竹海荡漾,又有104国道、沪宁高速、宣杭铁路穿越该村境内,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在靠近104国道的一侧,记者发现了一处十几个帐篷支起的早园笋收购批发集市。早上9点,周边村庄的笋农从四面八方赶来交易,装满新鲜早园笋的大货车、面包车、三轮车、电瓶车进进出出,市场内人头攒动,异常热闹。据市场人士介绍,该集市是附近村庄出产早园笋的汇集地,供应地辐射很广,主要销往上海、南京、杭州等江浙沪地区。今年的行情是历史最好的一年,光收购价就达到11元一斤,比去年整整涨了一倍多。
随后,记者走访武康镇上柏、三桥一带的早园笋种植户了解到,今年早园笋价格相对较高,主要原因归结于天气因素的影响,产量较往年大幅减少所致。具体来说,去年的秋旱和年初的持续低温阴雨两大天气原因,直接导致了早园笋的量减价升。据德清县气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11年秋季雨量为217.6毫米,比常年偏少61.0毫米。秋季雨水偏少影响了孵笋的生长,导致当时孵笋产量只有上年同期的三分之一以下,由此春节期间每公斤孵笋的批发价蹿至50元-60元,创历史新高。另据3月发布的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的农业气象灾害调查显示,今年以来我市遭遇了连阴雨天气,日照接近历史同期最低值,降水多气温低均超常年,大大破坏了早园笋的生长环境,同样导致孵笋产量大幅减少,造成了目前早园笋市场的高价位。
与这种情况相对的是,有时候早园笋量增的“丰收”也可招致价跌。据报道, 2007年一场“暖冬”对种植了10万多亩早园笋的德清县广大笋农来说也是个烦心事。原来,暖冬的气候条件导致用砻糠覆盖的孵笋在短时间内集中疯长,供远大于求,造成每公斤批发价由上年同期的十二三元,暴跌至仅3元左右。
笋农:成本上涨挤占了增收空间
今年的早园笋价创下历史新高,那么是不是意味着笋农的收入也成历史新高?
在采访中,武康镇山民村的笋农俞根仙给出了她自己的答案,“今年虽然笋价高,但产量少,这就是说谁家出笋多,谁家就挣钱多。而现在孵笋成本也越来越高,一包10公斤的砻糠要7块钱,上山挖笋的小工工钱涨到120块一天,每亩地平均施肥要投入三四百元,忙活来忙活去,也就是挣了个辛苦钱。”孵笋经历长达十余年的俞根仙,长年看天吃饭,祖祖辈辈与山后的竹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每天早上,她都要到山上挖笋,然后驾着电动三轮车运往镇上上柏早园笋的早市。她表示,目前的主要收成还靠7亩多反季节出笋的孵笋地,自然出笋由于价贱而赚不了几个钱。据她估算,目前她投入到每亩孵笋地的成本就要9000元。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