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13日讯 全县一盘棋,这是温州泰顺县罗阳镇推进农房集聚改造的新章法。
罗阳镇作为试点镇,在进行本区域点对点置换的同时,还大胆尝试,把“打破区域限制”与“生态资源保护”相融合,由此催生了“无区域生态移民”的农房集聚改造新路径。
“无区域生态移民”的概念,就是突破原先下山移民过程“点对点”的限制,把过去的“赶下山”变为今日的“引下山”,在设立相应的门槛后,允许该县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以及具备其他条件的农民,以宅基地置换的形式入住城镇,居住高山、深山、远山的群众分期分批搬迁入城,共享城市公共服务,为山区农民进城开启了一扇“门”,由此在县城形成一个多区域结合的新社区。
样本报告
黄湖村村民
圆了“城关梦”
罗阳镇黄湖村,与现今的黄湖村集聚点,直线距离不过两公里,但正是这不到两公里的山路,却隔断了“黄湖村”村民的“城关梦”。
位于罗阳镇北面平安路一旁的“黄湖村”集聚点,是泰顺县实施“无区域生态移民”的首个搬迁入住的农房集聚改造项目,这批安置房实际价格只有当地市场价的一半左右,如今已有60多户原来黄湖村村民入住。
今年44岁的夏念玖,是去年搬入黄湖村集聚点新房的。“那边就是我们村原来的地方,虽然肉眼看得到,但从村里到县城来回有七八公里的简易公路,至少要半个小时。”顺着夏念玖所指的方向,不到两公里的高山上,正是黄湖村所在地,“我的老房子是两层木结构的房子,已有180多年的历史,现在已塌了半边,住不了人。”
在夏念玖的热情招呼下,记者来到了他去年装修的新家——黄湖村集聚点2号楼301室。这个四室两厅两卫一厨一阳台的120平方米空间里,有沙发、茶几、液晶电视、洗衣机、热水器、整体橱柜……所有的装饰透着一股“现代”的气息。
“有时候躺着床上,都不相信这是真的。如果没有好政策,这样的安居梦,我都不敢去做!”夏念玖一边按着电视遥控换台,一边告诉记者,他一家子人搬到新家之前,就生活、工作在罗阳城关,每月花费500元在北外村租了一间民房。我们两口子的一个月收入就只有两千多,除去租金和生活开支就所剩无几了,根本就没有动过在城关买房子的念头。
站在夏念玖家的阳台上,可以看到不远处的一期D-09地块已启动建设,原来的山坡地已被整理成平整的土地。“听说整个移民区将建有学校、医院等设施,还有更多的高山村民搬过来居住,到时候生活居住都将方便许多。”夏念玖说。
样本分析
犹如“磁场”
散发巨大引力
看着黄湖村村民如今的幸福生活,许多被列入“无区域生态移民”对象范围的村民也跃跃欲试。在罗阳镇,记者看到了一份来自珊溪水库周边的百丈镇岭头洋、岩根两个自然村向罗阳镇政府提交的《关于要求整村搬迁移民的报告》。
除了十余个水库库周自然村打来搬迁报告外,此前对罗阳镇高山远山的6个村进行模拟签约,就有2000多户签订了意向书。这样的强烈置换意愿,体现了无区域生态移民这大“磁场”散发的巨大吸引力。
泰顺农房集聚改造的“无区域”和“生态”体现在哪里?从安置对象来看,包括居住在罗阳镇周边、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区、珊溪水库库区范围内,自愿置换宅基地到县城新社区居住的农户;居住在中心镇、中心村以外的高山远山和地质灾害隐患区内、原有住宅具备整体退宅还耕(整幢)条件,自愿置换宅基地到县城新社区居住的农户;县域规划区内无住房且符合新批宅基地的农户;居住在中心镇、中心村,自愿将仅有的一处房屋协商调剂给生态区域内的农户从而实现梯度转移到新社区的农户;县级及以上重点工程的拆迁户。
泰顺有着“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名副其实的山城,且几乎所有的基础配套设施集中于城关罗阳,而周边高山远山的百姓甚至连出行都谈不上便利。地理环境造就了像夏念玖一样高山远山村民,他们怀揣着强烈的进城梦想,但却被大山隔离在“围城”外,生活、工作、学习在城关,但却没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归属感。“无区域生态移民”项目相当于一把钥匙,开启高山远山百姓下山进城的大门,让他们有了真正成为“城关人”的可能。
泰顺“无区域生态移民”项目总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五分之一的泰顺新城区,最大规模可集聚人口达1.5万人。功能区作为县城的组成部分,除已形成的体育中心、小学、高中、职高等各种配套设施外,当地还将投入2.4亿元完善基础设施。
值得一提的是,无区域生态移民农房改造集聚追求“双赢”的效果,既解决了生态保护问题,又能让农村人口适度集中居住,实现农村社区化管理,并与城镇社区对接,实现政府公共服务向社区集中,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而且,二期项目将规划100多亩工业用地,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和来料加工的机会。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