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同在该口岸的批零市场,抽查的张裕、威龙、长城等57种国产红酒,平均批发价每瓶为60.21元,平均零售价为90.68元。其中,最高批零价的国产品牌是张裕特选级卡斯特庄园,其批零价分别为320元和486元。
根据以上数字计算得知,进口红酒市场批发价约为口岸价的20倍,零售均价约为口岸均价的37.5倍,零售均价是批发均价的1.8倍;进口红酒批发均价是国产红酒的5.8倍,进口红酒零售均价是国产红酒的6.2倍;而进口红酒最高批发价为国产红酒的6.8倍,进口红酒最高零售价为国产红酒的11.3倍。
三级消保委认为,不管是从口岸到批零环节的进口红酒价格链纵向比较,还是与相近档次国产红酒价格的横向比较,进口红酒都可谓暴利。
进口红酒市场十大乱象
除了价格暴利,此次三级消保委根据市场调查以及近年来国内及浙江出现的案件,给进口红酒市场概括了十大乱象。
傍名牌现象泛滥
在进口红酒市场,“拉斐”(LAFITE)和“卡斯特”(CASTEL)是被傍得最多的品牌。仅“拉斐”,就发现有“大拉菲”、“拉菲正牌”、“拉菲副牌”、“拉菲传奇”等上百个品牌,价格从100余元到1万余元不等。“卡斯特”也一样。有经营者甚至将“拉斐”、“卡斯特”直接拼凑成“卡斯特拉斐”虚假品牌。
注册空壳企业炮制“假洋鬼子”
有的葡萄酒号称产自国外,其实为国内一些小酒厂加工。有经营者还虚构品牌历史和品牌文化,一夜之间将刚创立的商标包装成百年品牌。还有经营者花少量钱到国外注册一个商标,然后在国内灌装低质酒,在市场上卖大牌价。
国内灌装勾兑
进口、灌装酒大致分两种,一是葡萄原汁,一是进口葡萄浆。前者运到国内,厂家直接分装成成品。后者按口感加水和色素等调配勾兑。我国虽规定葡萄酒是以新鲜葡萄或葡萄汁为原料,经全部或部分发酵酿制而成,酒精度≥7.0%(Vol)的发酵酒,但未明确规定葡萄或葡萄汁用何种比例勾兑,这很难保证灌装酒百分百是葡萄汁或葡萄浆。
国内灌装冒充“原瓶进口”
“原瓶进口”是指一瓶酒从葡萄种植、采摘、榨汁、发酵、窖藏、装瓶、酒标及内外包装全部在原产国完成。但有的葡萄酒标注国外“原装进口”,实际是原酒汁从国外进口,在国内灌装、分装,这些酒质量风险非常大。
借保税区打“进口”擦边球
国内不少保税区新建大大小小的葡萄酒“国际分装中心”,保税区法律意义上属于“关外”,在这些生产线上灌装葡萄酒仍可打“境外”擦边球。大桶进口原酒在这里小瓶分装,贴上“原瓶进口”标签,出了厂大门就算“出口”到中国。
违法使用添加剂
通常原装进口红酒没有任何添加物。但国外大量低质酒进口后,都进行添加剂勾兑。除了兑水,还在原酒里添加二氧化硫防腐,甚至是能致癌的合成着色剂“苋菜红”。
低档酒冒充高档酒
用尽量逼真的包装和相近口味低档酒冒充高档酒,经不良代理经销商大肆吹嘘,一些二三线品牌摇身一变成顶级品牌。如市场上高价回收拉菲酒瓶,以低价酒灌装造假。这样的造假已形成从酒浆、酒瓶、标签、包装纸乃至包装盒到后期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标签标示混乱
进口红酒无中文标签标示,或标示内容不符合规定,标签、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要求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未载明食品原产地及境内代理商名称、地址、联系方式;或标签虚假标注境内代理商地址,同一代理商不同款酒瓶上标注地址不一致。
相关手续不全
未取得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卫生证书,或卫生证书所列酒类品名与实际销售商品信息不符,而擅自销售未经检疫的酒。
满大街的品牌代理商
虚假代理,冒用知名红酒商标(品牌),以专卖、专营或总代理总经销等形式使消费者误以为是该商标(品牌)经营者,或用“专卖(专营)店”销售假冒伪劣酒,欺诈消费者。
买红酒,请练就火眼金睛
针对目前红酒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昨天,浙江省消保委发出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进口红酒只是万千商品中的一种,并不是来自国外就绝对安全、可信;为攫取暴利,进口红酒市场存在以次充好甚至制假售假等非法行为,消费者应理性消费,切勿崇洋媚外、跟风消费、炫富消费。
除此之外,省消保委还制作了进口红酒消费提示,教消费者如何准确识别。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