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16日讯 记者在菜市场买了带皮芋头,人工削皮后,约半小时芋头就变黑、发黄。而该加工场生产加工的芋头能长时间保持白嫩。
“因为像芋头、土豆之类的蔬菜在去皮后,暴露在空气中很快就会被氧化,外表变黑、发黄,卖相变差。”温州市工商部门有关人员称,一些不良商家把去皮芋头、土豆放在具有漂白和防腐作用的药剂中浸泡,之后再拿出去卖。这样的芋头和土豆卖相虽好却有毒。
据介绍,工商部门查处的问题芋头、土豆,问题大多在于二氧化硫超标。二氧化硫对食品有漂白、防腐作用,能产生外表光亮、洁白的效果,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漂白剂和防腐剂,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范围和标准使用。有一点可以肯定,不能在芋头、土豆加工生产中使用。
那么,如何辨别问题芋头、土豆,工商人员教你三种辨别方法:
一看,泡过药水后的去皮土豆,表面看起来会特别黄,而泡药水后的芋头则显得特别白,看起来也会特别光鲜,仔细看有些旁边还会有黄色残留药水;
二摸,泡过药水后的去皮芋头、土豆会特别光滑;
三闻,泡过药水后的芋头、土豆,药水浓度大的话,闻起来可能会有刺鼻味道。
当天,执法行动开展前,带队检查的市农业局农业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李庆宝在了解该加工场大致情况后说:“又是这个加工场,原先被我们查出违法使用焦亚硫酸钠。”
去年3月,农业行政执法支队对该加工场进行检查时,发现该加工场违法使用添加剂。经抽样送质检部门检测,二氧化硫含量较高,调查确是添加过焦亚硫酸钠。市农业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其进行了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的行政处罚。
今年初,执法部门对该加工场进行抽查。经样品检测,该加工场的食品仍含微量二氧化硫成分。目前,农业部门已对此立案调查。
李庆宝表示,他们将把抽取的样本送到有检验资质的部门进行化验,分析该加工场的食品中是否还有其他有毒成分。他们将视情节严重程度进行处理,如果涉嫌犯罪,将移送公安部门进行处理。本报记者集体采访
曾因违法使用添加剂被查
严查黑加工点
“3·15”特别报道后,瓯海区委书记厉秀珍责令有关部门严查。
3月14日,瓯海区委书记厉秀珍就本报《暗访“嫩白芋”》报道作出批示。厉秀珍要求当地相关部门,严查该食品加工点,依法严惩黑心业主;属地街道、执法部门要作出深刻反思。同时,要迅速查明真相,如有失职、渎职的,从严追究相关责任。另外,丽岙街道要立即开展整治排查,其他镇街也要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同步行动,如有发生类似情况,加重处罚。
3月14日,瓯海药监、农业、工商及丽岙街道等部门单位联合取缔了该加工场。由于该加工场生产场所属违章建筑,当天下午,当地相关部门对加工场工棚进行拆除。本记
丽岙街道联合瓯海区有关职能部门取缔非法芋头加工场,并强制拆除该加工场的违法建筑(大图)。市农业局行政执法支队工作人员对芋头进行取样调查(小图)。
3月12日中午,温州市农业部门接到举报后,立即组织市、区两级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开展突击检查。
当天下午4时20分许,执法人员来到瓯海区丽岙街道泊岙村的这个加工场。该加工场位于一处简易棚内,面积约100平方米,棚内污水横流,脏乱不堪。见执法人员进入,棚内几名男子欲将一个大木桶中的污水倒掉,被执法人员及时制止。
门口不远处摆着20来个蓝色塑料桶,桶中浸泡着芋头。这些芋头都已去皮,颜色泛白。往里走,有几个直径约1米的大木桶。木桶中的水浑浊不堪,散发着一股化学药剂特有的臭味,不少已经去皮的芋头漂浮在水面上。
在棚内一处角落,执法人员发现一个麻袋和一个黄色瓶,里面装着白色粉末,旁边凳子上还放着三袋食品添加剂。经执法人员初步辨认,该四种添加剂分别为脱氢乙酸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D-异抗坏血酸钠和一水柠檬酸。
一名工人说,他们将芋头去皮后放到加入一水柠檬酸的水中侵泡,然后将芋头捞起放到塑料桶中再加入另外三种添加剂浸泡,每天加工的芋头有上千公斤。现场塑料桶中浸泡的芋头都是加工好的,大约有900公斤,准备次日运到市场出售。
“现在这几种添加剂还好,不是很臭。”现场有工人说,原先用的一种白色粉末,很臭,干活都得捂着鼻子。
“那种添加剂早不用了。”现场的中年女子称。她姓陈,50多岁,丽岙人,是该加工场负责人。陈某承认,以前用焦亚硫酸钠做添加剂。
当天下午4时40分许,执法人员在现场抽取芋头样本带回检验,并做了现场检查笔录。
执法人员介绍,经现场初步调查情况分析,该加工场使用的脱氢乙酸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这两种添加剂,不能作为芋头、土豆等生鲜产品的添加剂,这种行为不符合国家强制性的技术规范要求。
部门突查芋头加工场
3月12日上午8时,该加工场运货用的卡车早早停在加工场内。上午开工后,工人陆续将加工好的芋头、土豆搬到卡车上。下午2时许,卡车满载货物出发。记者驾车跟随其后。
该卡车经104国道,拐入瓯海大道,直达位于瓯海娄桥的温州菜篮子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卡车开到该市场“一线基地蔬菜区”一摊位内停下。随后,车上押货的数名男子开始卸货。
一桶桶芋头、土豆在摊位上有序排开后,不断有客户前来采购、批发。经了解,采购的客户中有菜场的客商、饭摊老板,也有企业单位食堂的采购员等。这些芋头通过“菜篮子”流向市民的餐桌。
问题芋头流向“菜篮子”
记者卧底打工两天,目睹了加工场生产加工芋头、土豆的全过程:在去皮、浸泡等环节,添加各种粉末。这些粉末能用于生鲜食品的加工吗?这些芋头、土豆到底流向哪里?记者继续调查中。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