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16日讯 近日,由舟山市妇联主办的“浙大—牛津”中国女性创业能力开发项目舟山基地成立后,受到了不少岛城创业女性的热捧。她们被录取将受到免费的创业能力升级培训。在建设新区的大背景下,岛城女性自发涌现出来的创业精神,显得尤为可贵。
创业精神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是推动一座城市发展的永恒动力。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春天的回访”系列报道,选取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行业的创业妇女典型人物,沿着历史的脉络展示她们的创业风采,大力弘扬舟山妇女特有的创业精神,以此激励更多的人投入到建设新区的创业大潮中。
创业档案
时代:上世纪五十年代
代表:刘月定和朱满月
亮点:巾帼不让须眉下海甘当尖兵
50多年前,原嵊泗县金平乡金鸡村一批18~20岁的青年妇女组成“妇女下海队”,抲带鱼、捕墨鱼、养海带,同男渔民一道战天斗海,开了嵊泗妇女下海生产的先河,用自己最美丽的年华,给那个火红的年代增添了一抹绚烂。如今,这些创业前辈们大多已经故去。 3月12日下午,记者先后来到菜园镇金平社区黄泥坎村和金鸡岙村,找到了其中的刘月定老人和朱满月老人,听两位已经74岁的老人讲述那段往事。
妇女节成立“妇女下海队”
1957年下半年,时任嵊泗县委书记的王尊贤根据当时渔业第一线男劳动力十分紧张的实际情况,提出是否可以动员一部分身体好的年轻妇女参加渔业劳动或者下海生产。经过组织动员,金平乡金鸡村的青年妇女纷纷报名。“‘妇女能顶半爿天’嘛,大会一开,领导一讲,阿拉就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就这么简单,哪里会有人去谈什么条件。 ”朱满月说。1958年3月8日妇女节,由王秋绒、刘月定、朱满月、王满定、贝满英等10名基干女民兵参加的“妇女下海队”正式成立了。
为了尽快闯过“技术关”,开始时,每艘船上派一名男渔民当老大作为技术师傅,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为妇女传授生产技术。妇女船员们边干边学,逐渐熟悉和掌握了驾驶、打桩、起网等技术。刚下海时,妇女船员们遇到不少困难。“有时候潮水一来,网要是系得慢了点,男船员还会发几句牢骚。话听在耳里,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朱满月说。但是下海队员们下定决心,不仅不当逃兵,而且要当尖兵。任凭风吹浪打,不管晕船呕吐,顽强前行。经过几次海上实践,大家很快适应了海上作业,掌握了各项技术,成为了合格的下海渔民。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