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帮助阙大哥有尊严地活下去”
2012年3月5日,杭州,微雨的春夜。
挤过晚高峰回到家,哄过两岁的女儿,张倩拎着一袋阙祖发的来信,出现在记者面前:“出门前我爸提醒我,别忘了带来。”她恳切地说:“希望采访报道能对阙大哥现在的生活带来一点帮助,这是我最愿意看到的。”
暖暖的台灯下,54封来信的日期都一一标注在信封正面。细心的张倩还梳理了阙祖发最需要帮助解决的4个问题:后续治疗;老父亲赡养;老房子翻新,以及终身大事。她希望媒体为之呼吁,寻求帮助。
“今年春节我去武义看过阙大哥,他骑电动车去上班的样子,很神气的!”张倩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流露着欣喜。
帮助阙祖发“有尊严地活着”,从一开始就像一个目标埋在张倩心里。面对自理自立、后续治疗等大问题,当年的张倩深知每月20元钱仅仅是精神力量。
2002年,张倩和同学们在浙江工业大学校园发起了义卖,因校园内筹得款项有限,6月她又两次写信到《都市快报》,向媒体寻求求助。
《都市快报》很快对此事作了整版的长篇报道,并引起很多读者关注,来自各地的问候、捐款,让张倩热血沸腾。
一放暑假,张倩就和《都市快报》的编辑一起,坐火车、转汽车,为阙祖发送去了全省各地捐款两万多元,一起扛去的还有好心人捐的一台空调,为的是让全身皮肤烧伤、排汗困难的阙祖发在炎炎夏日好过一点。
“树梢村的村民非常淳朴的。”张倩回忆着细节,“一吃完晚饭,他们就叫我去参加村民的娱乐活动,好像你一去那里就是他们熟悉的人。”城里长大的张倩,没有被乡村的简陋吓着,反而感受到人情味浓浓。
“阙妈妈烧了一桌子的菜,根本吃不完。第二天不让我吃剩菜,又重新烧。家里没冰箱的,那么热的天,菜都要坏了。”张倩多年后还把对阙家造成的打扰铭记在心,流露出一副纯良的秉性。
走进树梢村,张倩对阙祖发的生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为了让他在家不无聊,回去后张倩把自己积累多年的四本剪报,全部寄给了他。
随着与外界互动增多,加上频繁通信,张倩感觉到阙祖发的精神状态和信心都比以前大大增强了。
“帮人还要帮到根子上。”张倩暗暗想,她多次给松阳残联和有关部门去信,联系阙祖发的就业问题,并一次次在信中和阙大哥交流找工作问题,希望他将来能自食其力。
2005年,经人介绍,阙祖发在武义一家福利企业找到一份工作。工厂负责人黄中秋告诉记者,阙祖发虽然身体不便,但要强、勤快、肯干,是企业里少有的一直干到现在的老员工,很受领导信任。
“政府已经肯定的事迹,有什么怕?我们支持女儿帮助他”
十一年岁月荏苒,在阙祖发艰难回归正常生活的努力中,张倩也经历了出国深造、回国就业、成家立业一系列成长。她对阙祖发多年的帮助,和现在如亲人般的关系,一直得到父母亲的关注和认可。
去年,张倩的父母亲从嘉兴老家退休,到杭州为女儿带孩子。他们告诉记者,张倩从小懂事、自立,生活学习都没让大人费心。
面善的张爸爸说:“阙祖发不容易,到了那个地步,人生没希望活下去了。我一直鼓励张倩真实地接触社会,阙祖发救火的事政府都肯定的,我们不担心,跟女儿讲,既然帮了,就要坚持下去。”
父母亲鲜明的态度还体现在行动上,他们在2002年夏天张倩第二次去树梢村的时候,买了一台CD、一件羊毛衫,送给阙祖发表表心意。
今年春节,张倩还带丈夫一起去树梢村看望阙大哥,并特意去看了阙祖发工作的企业。小女儿的照片,也寄了好几张给阙大哥。
时间久了,张倩对阙家大小的情况都很熟悉,阙祖发兄弟的孩子读书都向她咨询,10多年过去,有的孩子已经毕业工作了,张倩也记挂、联系着。
2009年张倩结婚,阙祖发寄去了自己积攒的800元钱,虽然被张倩想方设法以“地址不对”的原因退回,感动却一直留在心里。
“我们一直不知道,看上去文静内敛的张倩,11年来在坚持做一件好事。”张倩大学时的班主任,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教师黄海婵感慨地说,“假使她有一点功利心,这么多年应该就做不下去了。”
“在老人摔倒该不该扶都成为热炒话题的社会大环境下,张倩的善良和简单,难能可贵。我们需要这样正面的价值观,给青年学子以精神营养。”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马骏表示,学院已号召在校生向张倩学习,大家都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爱心学姐为荣耀。
- 省领导看望诸暨救火英雄 了解康复情况慰问官兵家属
- 省领导看望诸暨救火英雄 了解康复情况慰问官兵家属
- 浙江松阳开展“你点我检”定性检测开放日活动
- 诸暨上千名干部群众昨含泪送别救火英雄
- 部队官兵热议救火英雄先进事迹——生死抉择 信念永恒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