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公安边防风采 > 先进典型 正文
“北仑号” 老百姓心中的“爱民号”
——记浙江边防总队海警二支队33041艇

  历史悠久的宁波,是具有7000多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唐代,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与扬州、广州并称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如今的宁波是浙江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和全国14个中央计划单列市(副省级)之一,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均居全国前列。宁波港是上海国际航运枢纽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79个国家和地区400多个港口开通了航线。

  在这个著名的东方大港里,停泊着一艘功勋卓著的海警艇——“北仑号”海警33041艇,她象一尊伟岸的身躯屹立在大港身边,时时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为和谐宁波、和谐浙江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北仑号”官兵心系百姓,情满边防,与广大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日前,宁波市北仑区委区政府做出决定:授予“北仑号”“爱民固边模范艇”荣誉称号。

  渔山岛上的来客

  这是一座与大陆直线距离25海里的小岛。

  这是一座面积仅仅3.6平方公里的小岛。

  小岛名唤渔山岛。由于交通不便,住户大都迁移到陆上,如今还剩下近60户居民。岛上没有电、没有医院、没有邮政、没有学校,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北仑号”官兵以渔山岛为帮扶对子,关心岛上群众疾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爱民固边模范岛。官兵们的爱民故事也在附近小岛之间广为流传。

  故事还得从一次偶然的海上巡航说起,那次,“北仑号”在渔山岛附近巡逻时,顺便开展为海岛送文化、送法律、送医疗的“三上岛”活动,正巧碰上岛上一名渔民在海上作业时,不慎砸破鼻梁,他忍着巨痛回家,把草秸灰摸到伤口上并进行了简单的包扎,下午伤口肿痛得厉害,根本不能出海作业。听说海警官兵在村里正在免费医疗巡诊,他连忙赶来。卫生员打开包扎的布条,发现泛黑的伤口因感染而浮肿,触目惊心,连忙用消毒水仔细为他清洗伤口,涂抹药水,并给他讲了许多自助医疗的小方法。

  从交谈中官兵们了解到,渔山岛没有医院,小病用土方,大病要乘船到镇上医院诊治,村民医疗卫生条件根本没有保障。岛上的医疗卫生状况,让“北仑号”的官兵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当他们再次巡逻到渔山岛时,官兵们为岛上运来了一个崭新的药柜以及5箱常用药品,为了方便村民使用管理,官兵们还帮助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医疗指南和药品使用说明书。村委柯主任看到官兵们将药品分类存放到药柜里,即兴在药柜上书写了“海警药柜”四个大字,并挑选了一位有文化、负责任的村民负责配药。

  从此官兵们便开始常常牵挂岛上人民的生活,每次巡航到这里,都要上岛去看看他们,与他们聊聊家常。一次碰到一个10多岁的男孩海钓归来,官兵们无意间问他:“今天又不是周末,怎么得闲来海钓啊?”

  没想到男孩听到问话立刻低下了头,他告诉几位兵哥哥,他叫林刚,为了给父母看病,家中已是债台高筑,没法子只好退学了,靠打鱼帮衬家用。林刚说,岛上没有学校,村里的孩子到了上学年龄,都要坐渔船航行3个多小时到大陆的镇上寄宿上学。有的小孩子因交不起学费只能辍学在家,在岛上,男孩下海钓鱼,女孩在家看娃,是很普遍的事情。

  “北仑号”官兵立即将这一情况向上级作了汇报,发动六家共建单位成立了“小蓓蕾基金”决定对渔山岛失学儿童进行帮扶。正是有了海警官兵的助学计划,林刚重新踏进了校园。可是基金的数量毕竟是杯水车薪,岛上的失学儿童还有近10名。孩子们渴望读书的眼神,打动着年轻海警官兵的心,他们决定用自己的力量筹划创办“春蕾课堂”。经过和村委会协商,村里特意将村部的一个会议室腾出来作为孩子们的临时教室。就是在这里,这些孩子们第一次走进了课堂,第一次开口朗读了课文,第一次在课本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官兵们利用执勤间隙,上岛给孩子们集中辅导功课,送去课本、学习资料和文具等学习用品。村民们发现,孩子们上学读书以后,变得懂事礼貌多了。“北仑号”官兵还利用锚泊的时机,把孩子们接到艇上,带他们参观官兵的学习训练、艇容艇貌,并播放科教片给他们看,使孩子们深受启迪和鼓舞。

  蔡娇芬一家是岛上的特困户,丈夫脊椎骨受伤,常年卧床不起,自己又身患肾病,不能过于劳累,家里还要供养孩子读书,生活十分困难。“北仑号”官兵每次到海岛来都会给她家带来一些生活用品和慰问金,但总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为了鼓励蔡娇芬一家自强自立,彻底摆脱困境,“北仑号”官兵利用筹集的部分基金帮助蔡娇芬开办了小卖部,利用海警艇交通便利的条件,顺路帮助她从市里批发市场进货送货,而后,又在她的小卖部架起了电话,开通了帮困热线。村民们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都可以通过热线找海警帮忙。而今,蔡娇芬一家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海警官兵和村委会的帮助下,她不仅还清了外债,自己和丈夫的病情因为得到系统治疗,病情也好转了很多。官兵们又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致富信息,先后为村里闲置的妇女劳力引进手工加工小项目7件,增加了岛上村民的收入。

  “兵爸爸”的故事感动甬城

  她是一位两次成为孤儿、命运多桀的小女孩。

  他们是一群20岁刚出头、却决心要做她爸爸的小伙子。

  她叫叶蔚蔚。8年前的一天,她刚出生就被亲生父母无情地弃于山野,幸运的是住在小山附近的村民叶随良上山砍柴,听到了襁褓中的婴儿啼哭声。老实善良的叶随良决定将她捡回家抚养,夫妻二人给她取名叶蔚蔚,对她呵护备至,视同己出。

  可是好景不长,小蔚蔚7个月大时,养母吴尤芬突患甲亢离开了她,叶随良又当爹又当妈,含辛茹苦将小蔚蔚拉扯长大。可怜的小蔚蔚4岁时,养父又突发脑溢血死亡。刚刚尝到家庭温暖的小蔚蔚再次成为了孤儿。养父的母亲、74岁的郑香娥不忍丢下这个可怜的乖孙女,将她带在身边抚养,从此,祖孙相依为命。

  “北仑号”官兵在爱民固边活动中了解到叶蔚蔚的情况后,决定将她作为帮扶对象。有一次,官兵们邀请叶蔚蔚和她奶奶到艇队做客。吃饭时,小蔚蔚一口气扒了两碗饭,把在座的官兵都惊呆了,真担心她的小肚皮会不会撑坏。饭后,奶奶才告诉我们,老夫妻俩年迈体弱,除了每月350元的低保金,没有其它经济来源,小蔚蔚跟着他们受苦,多年以来一直是饥一顿、饱一顿,就连过年的时候也只有三个菜,今天的五菜一汤应该是小蔚蔚出生以来吃得最好的一顿了。一席话,让大家心情难以平静,并决心一定要竭尽所能帮助小蔚蔚,哪怕只是简单的五菜一汤。

  2006年9月1日,“北仑号”战士小索外出办事,路过叶蔚蔚原先就读的幼儿园,征询门卫大爷的意见想进去探视,门卫大爷仔细地翻看了花名册,结果是“查无此人”。小索心里嘀咕:会不会出什么事情了?便赶往小蔚蔚家。原来小蔚蔚由于交不起学费,不得不中断上幼儿园。

  回到艇上后,小索立即向艇长姚国新反映了情况。姚艇长一面发动全体官兵自发捐款,一面将小蔚蔚纳入“小蓓蕾”基金助学对象,并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了小蔚蔚的不幸遭遇,驻地政府和许多爱心人士都捐款捐物,一家个体幼儿园还决定对叶蔚蔚减半收费。

  几年过去了,通过“北仑号”官兵的真情付出,叶蔚蔚对部队已经没有了先前的陌生和不安,取而代之的是亲切和信任,同时她也成了官兵工作之余难以割舍的牵挂。每到周末,小蔚蔚都会来到部队营区,在官兵的陪同下做作业,与战士做游戏,部队已然成了她另外一个家。

  有人说:母亲的爱细腻而绵长,父亲的爱深邃而伟大,对小孩来说,这两种爱都是无可替代的。不幸的叶蔚蔚却无法体会到这种父母之爱,为了更好地照顾小蔚蔚,也为了让她体会到这种爱,当时年仅20岁的小索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做小蔚蔚的“兵爸爸”,用父母般的关爱给小蔚蔚更多的温暖。小索的爱心很快得到了战友们的传承,越来越多的“兵爸爸”陆陆续续地加入了进来,小蔚蔚体味着“兵爸爸”们的呵护和关爱,徜徉在父爱的海洋中幸福地成长。

  后来,“兵爸爸”的故事很快传开了。一位好心的女士,专程赶到叶蔚蔚家,表示愿意收留可怜的孩子,但是被叶蔚蔚奶奶婉言谢绝了。老人的理由是:在海警官兵的帮助和照料下,小蔚蔚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家”,而且一定会健康成长的。

  命运的多舛,身世的坎坷,曾令叶蔚蔚的世界失去色彩,然而,“北仑号”“兵爸爸”们无私的奉献、执着的坚守,让她重新拥有了幸福。如今,叶蔚蔚已经不只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这支橄榄绿奏响爱民乐章的一个音符,并且将它沉淀为一种精神,代代传唱。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昵称: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