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19日讯 他们从广阔无垠的田间地头走来,从火热的农业生产经营一线走来。3年前,他们还是裤管上沾满泥巴的农民,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改变农村传统生产方式的强烈愿望,在父老乡亲期待的目光中,他们走进了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嘉兴市有史以来第一批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农民大学生。
农民大学生:嘉兴现代职业农民的“先锋队”
3年中,他们一手扛锄头,一手捧书本,亦农亦学,在学中干,在干中悟。肉类龙头食品企业跳跃的价格指数背后,有他们面对上万个一线销售点反馈数据的凝神分析;农产品销售中心每一个品牌的入驻,有他们反反复复的论证和测试;全市首创的全钢丝养虾温棚里,涌动着他们实践海虾淡养的雄心壮志;在生猪养殖与饲料生产联为一体的征程中,他们以技术为纽带,连续3年实现生猪养殖数量与产值的跃升;千亩良田的田埂上,升腾着他们率先跨出“种田”机械化步伐、服务村邻百姓共同致富的可贵心愿……
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市场营销,农村行政与领导艺术,农村金融……随着知识学习的螺旋化上升,理论催生着他们的智慧,更引领着他们的实践,他们的事业在脚下延伸:有的成长为食品公司、农产品销售中心、饲料公司的总经理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长,有的被评为“创业之星”、“十佳青年”、“南湖百杰”,有的被评为劳动模范或“杰出职工”,出色的表现使他们真正成了嘉兴市现代职业农民的“先锋队”。
今年3月,首批60名学员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成长为合格的大学毕业生,面对曾经迷茫与困惑、无法割舍的农村事业,3年系统的学习与实践,让他们的心头多了几分坚定和自信。在他们走出校门重回嘉兴市各地农村之际,记者走进嘉职院,探究嘉兴市农民大学生培养工程产生的机缘、内涵的创新;走近农民大学生这个群体,于琐碎而繁杂的基层实践中,感受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与畅想,感受他们坚定而执著的脚步、真实而平凡的收获。
迟到的起飞:重塑农业现代化领跑者队伍
“嘉兴市农民大学生培养工程的出台绝不是偶然的,它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原因。”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周奇迹告诉记者,早在2008年,在嘉兴市委、市政府“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的推动下,嘉兴市农经局与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结果惊人地发现,嘉兴市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7.2年,低于当年全国农民平均受教育7.8年的水平,大学以上文化程度更是仅占2.5%。整体素质不高、科技含量不足、人才存量不够等三大问题,像一把利剑击中了未来嘉兴市农业发展的软肋,也成为嘉兴市农业主管部门心目中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
在人力资源成为当今世界第一资源的今天,行业发展的“软实力”主推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即使是人们普遍认为的传统产业的农业也不例外。嘉兴农民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的相对低下意味着什么?是以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和市场化为基本特征的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后劲的不足,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缺失。
时不我待,广阔的农村和农业现代化需要一大批根植农村的知识型领跑者!
环视嘉兴市乃至整个长三角,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的步伐加快,环境生态化、经营产业化、主体知识化、要素集约化、功能多样化等高效生态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日渐显现,倒逼着嘉兴市农业主管部门和地方高校思考,如何将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完成由农业生产主体向农业市场主体转变,向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的“蜕变”。而中央提出的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决策,则全面吹响了振兴发展农业教育、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冲锋号。
于是,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农业中专人才培养直通农村”的改革和探索,有着农业农村技术和管理人才丰富培养经验的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再一次担当起嘉兴市农业人才培养“黄埔军校”的重任,2009年起,一项以培养本乡本土新型现代职业农民为目标的“农民大学生培养工程”开始悄悄起航,一连串创新培养计划也开始浮出水面。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