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20日讯 “阿琴是个能人”,熟悉刘慧琴的衢山当地人都这样说。
1964年出生的刘慧琴,老家在岱山县衢山镇高涂村。虽然出生在渔村,但刘慧琴并没有像很多当地妇女一样过着相夫教子的平静生活,而是用自己的智慧、魄力和辛勤耕耘,带领姐妹们共同撑起了衢山手工编织的一片蓝天。
在衢山建立编织基地
1980年,刘慧琴初中毕业后,正赶上衢山岛上钩袋、钩帽子、织手套、加工服装渐热。勤奋好学的刘慧琴很快就成了一个编织高手。但因为当时衢山岛的编织行业缺乏组织和技术,在近10年的时间里,发展一直处于零散、迟缓状态。这让好强的刘慧琴常常陷入沉思。“应该说当时也是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刘慧琴说。原来,她的姑父在宁波一家外贸公司工作,当他得知刘慧琴成为衢山的一个编织高手时,就打电话给刘慧琴,把自己的公司正需要发展一个编织基地的消息告诉了她。这让刘慧琴冒出了把衢山发展成编织基地的念头。
1990年,26岁的刘慧琴怀着这个梦想去了姑父所在的公司。不料刚到公司,公司经理就给她出了道难题:要求刘慧琴按照其提供的10个样品照样子把产品钩出来。“公司是想考验自己的水平。如果自己这次表现出色,也许衢山编织基地真的能建立。 ”怀着这种认知,心灵手巧的刘慧琴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把所有的样品都钩了出来,精湛的技术得到了公司领导的信任。
当天,刘慧琴带着公司给予的一批真丝钩织业务回到了衢山,四处“招兵买马”,组建自己的队伍,开始了其来料加工经纪人的生涯。
由于衢山以前一直没有接过真丝衣服钩织业务,很多人对真丝衣服无从下手。刘慧琴亲自开办了培训班,手把手地将钩织真丝衣服的全套技术传授给她们,通过“传、帮、带”,让当地的妇女尽快掌握这种钩织技术。
刘慧琴深知,创业初期,质量最为关键。每次收到妇女交上来的产品时,她都要用几乎挑剔的眼光仔细检查。如果发现有一点瑕疵,就要求她们拆掉重钩。起初有些编织妇女不太理解,私底下埋怨过刘慧琴的苛刻,但很快她们都被刘慧琴认真负责的精神感动。“当时对每一件产品就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 ”刘慧琴说。
衢山地处海岛,受天气影响,客轮常要停航。为确保产品如期交货,刘慧琴十分关注天气预报,遇到将有大风来临,她就加班加点,连夜赶工将产品送出去,有时还高价租用其他船只运货。她的诚意与信用,使得合作方颇为感动,将其列为长期固定客户,业务不断得到拓展。
1995年到2005年是衢山手工编织最繁盛的时期,那时候,光衢山就有六七千妇女在从事手工编织,并且还有定海、嵊泗、朱家尖等地的妇女打电话给刘慧琴要求加入她的队伍。每次刘慧琴接到订单时,妇女们都抢着做。
产品直销掌握定价权
为了增加衢山妇女姐妹的收入,刘慧琴于2002年投资建立了宏达编织厂(后改名为衢达编织厂),落实生产厂房380余平方米,购置电动缝纫机46台,开始接一些缝纫活,拓展业务。
随着衢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原先从事编织的妇女都放弃了编织开始在家休息,这使刘慧琴的编织队伍人数大大减少。
衢山手工编织业出路在哪里?这让刘慧琴又陷入了沉思。她决定利用现有的劳动力资源,和外贸企业合作,在衢山建立标准厂房,把分散在家生产的劳动力聚集到工厂从事精品生产。
2003年,刘慧琴在镇、村的支持下,主营起围巾、帽子、箱包编织及圣诞老人玩具制作。为减少中间环节,刘慧琴又与广东一家外贸公司合作,采取直销方式。“虽然还是接外贸公司单子做,但我们提供原料、人力、技术、加工一条龙服务,我们有了定价权,而不像以前只收取很少的加工费。 ”
在致富的同时,刘慧琴不忘回报社会。她为老年妇女、病残妇女上门送加工原料,并给予她们高于别人10%的报酬,帮助她们解决生活困难。她还参与助学结对活动,帮助数名贫困学子重返校园。她先后荣获“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浙江省巾帼创业带头人”、“浙江省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如今刘慧琴的手下已有本地工人4000余名,外地编织工2000余人,人均年收入超万元。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