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隔代教育”,很多人就会想到“溺爱”、“护短”。
但在中国,许多家庭都面临隔代教育问题。一些年轻家长或因工作繁忙,或因婚姻问题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老人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隔代父母”。
在昨天召开的杭州市家庭教育工作会议上,隔代教育成为关注焦点。
隔代教育要扬长避短
让爷爷奶奶重新学学“做爸妈”
杭州湖墅街道双荡弄社区曾做过调查,社区“爷爷奶奶”家长有482人,与孙辈同住的有320人,约占老人总数的三分之二。
“隔代教育”家庭中,孩子又分六类:
一是父母很少回家,由老人全权照顾;二是平时由老人照顾,周末或休息日由父母照顾;三是白天由老人照顾,晚上由父母照顾;四是以父母照顾为主,老人在必要时提供帮助;五是以老人照顾为主,父母不定期回家照顾;六是老人与其他亲属或保姆共同照顾。
这些“爷爷奶奶”家长,有47%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思想方法跟不上素质教育的要求。
近五年来,双荡弄社区一直在探索“隔代教育”课题,他们的做法是:让爷爷奶奶重新学习“做爸妈”;让孩子走出家门参加更多社会活动。
从过去“养儿”到现在“养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除了整体素质要提高,“脑筋”也要换一换。
比如,建立“四老”家长学校(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让老人接受亲子教育培训;依托辖区内的青少年宫、小学、幼儿园等,开展参观博物馆、举办联欢会等祖孙阳光亲子活动;组建家庭教育导师队伍,建立“一对一”导师制,老人力不能及的,导师来帮忙……
这一探索效果怎么样?用社区工作人员的话说,“以前不少老人只能在生活上给孩子一些照顾,现在他们与孙辈交流更自如,也更自信了。”
做家长也必须不断学习和进步
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翁卫军,同时也是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家庭教育工作确实非常难做。”昨天的会上,他感慨地说:“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组长我当了五年了,一直觉得这个组长不好当。”
翁卫军说,现在社会多元、思想多元、观念多变。小孩子从小接触网络,10岁孩子可以自己上网搜索,给自己开药方治感冒。而很多大人都还没有这个本事。有时候大人给小孩讲道理讲了几个小时,可能他上网10分钟,观念就全部颠倒了。
青少年学习方式多元化,成人权威受到挑战,其实已经是我们生活中的常态。
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韩似萍认为,孩子比老爸老妈能干,说明一种新型的学习关系正重新定义着亲子关系。归根结底,“做家长也必须不断学习和进步”。
200万杭州家庭今年要“共成长”
今年,杭州已全面实施家庭教育“十二五”规划,并启动“百万家庭共成长行动计划”。
这是一个面向杭州200余万户家庭和110万名儿童五年间的家庭教育方案套餐。
3年内,全市家长学校(指导中心、站)建校率城市中小学、幼儿园要达到100%,农村中小学、幼儿园要达到90%以上,城市社区达到98%以上,农村建制村达到80%以上;全市要建立50个社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专家服务点,培训1000名家庭教育指导骨干工作者;家长(含新婚夫妇、孕期父母、0-18岁儿童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率要达到90%以上。
都市快报 记者 魏奋 通讯员 雍玥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