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刻纸作品,现在看来,还是那么的精美。
浙江在线03月22日讯 中国人向来很聪明。比如说用一张普通的纸,中国人就能用剪刀在上面变幻出各种人物、风景的图案,外国友人看了以后都会发出惊叹。
在北方,这被称为剪纸,经过几百年的流传,这种手艺已经成了艺术。
在玉环县清港镇茶头村,也有一种依托于纸张的艺术,叫刻纸。与剪纸不同的是,玉环的刻纸用的是刻刀。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这门刻纸手艺就在茶头村极为兴盛。最高峰的时候,全村有过半的家庭,都在从事这门手艺活。
在那时,这仅仅是一门手艺,谈不上艺术或者工艺,因为,村里人只是用它来养家糊口。
大约过了20年,也就是改革开放初期,这门手艺渐渐退出了茶头村村民的主营业务范围。时至今日,村里已经没多少人会把玩儿这门手艺了。玉环刻纸的命运岌岌可危,面临失传。
记者到了茶头村,试图找寻当年的那份记忆。
她欣喜地拿出保存了30年的作品
刻纸也是中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玉环的刻纸由剪纸派生而来,是一种利用刻刀进行小批量加工复制的凿花工艺,以“刻”代“剪”,使得刻纸作品的线条更加精细明快,刀法更加挺拔有力,表现力也更丰富。
李彩娟是村里最后一批学习刻纸的村民,作为刻纸工艺的第三代传人,今年也有50岁了。听说记者来采访,她把保存了30多年的刻纸作品全拿了出来:栩栩如生、色彩各异的京剧脸谱,小巧精致、活灵活现的龙凤麒麟,还有复杂壮观的上海外滩风景图。
最大张的刻纸跟A4纸差不多大小,如果光是刻一个脸谱还算简单,但如果是大场景的风景画,花费的时间需要很久。“比如一些建筑物的窗格,需要刻得很仔细,一不小心就会断,断了就要重刻。”李彩娟说,当年学刻纸时很辛苦,可是现在想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
李彩娟说,刻纸需要用到一个长方形的木盘,里面装着一块像白色肥皂的东西。“这是油盘,是刻纸时垫在纸板下面的。”李彩娟说,油盘里面是油泥,过去是用牛油和牙粉按比例调配熬制的。现在找不到牛油,就用猪油代替,牙粉也改成了爽身粉。“油盘里的油泥必须软硬适中,否则硬了会绷坏刻刀,软了又会让刻刀陷在里面。”
油泥在油盘里还要进行打磨,让表面光滑,内层紧实。要用尺子反复地磨压,这样才不会粘刀。他们以前每个人都有两个油盘,一大一小,按刻纸作品的大小来更换油盘。一般每半年就要重新制作油盘,而刚制作的油盘要等上两天才能使用。
刻纸用的刻刀自然是刻纸作品好坏的关键。“我们用的刻刀都是自己手工制作的,在一个短木杆上嵌入锋利的小刀片。”李彩娟一边介绍,一边在磨刀石上小心地磨着刀刃。“太久不用了,刀片都生锈了,必须重新磨亮。这磨刀相当重要,要是磨得不够锋利,一刀刻下去,它可能就给卡在那儿了,所以别以为刻纸过程是最难的,前期的准备也非常重要,环环相扣。”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