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首页 | 高层 | 原创 | 各地 | 社会 | 产经 | 科教文体卫 | 生活 | 图片 | 视频 | 人物 | 看浙江 | 舆论监督 | 平安浙江订阅本频道的头条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高层与政务 > 夏宝龙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有形之手”克难攻坚——透视温州民间金融风波之三

  浙江日报讯 只要提起“温州模式”,就绕不开“民间金融”。

  发生在温州的这轮局部金融风波中,为较高的民间借贷利率所困是一幕幕“剧情”的共同点,而主角也通常是借贷双方,“民间金融”由此被外界指责。

  但当我们在温州一路走来,却几乎没有听到将风波归咎于此的声音。对于一些银行“看不上”的小微企业来说,“民间金融”才是他们坚强的资金后盾。当前民间金融逐渐沉寂,倒让不少小微企业有些着急了。

  不可否认,温州的民间金融仍在地下游走,一旦“越轨”引爆,危害不小。但如能在阳光下安全运行,温州经济发展将换上动力更强的新引擎。

  针对金融风波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对实体经济进行了一定的介入,全力保障经济金融平稳发展,局势稳住了,人们的恐慌心理得到遏制。但提振信心还需要更大的手笔。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成为代表委员们最关心的内容之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记者会上明确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正在积极考虑将温州的民间金融作为综合改革的试点之一。”

  毫无疑问,温州金融体制改革已列入当下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政府这个“有形之手”的作用力正经受考验。“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能否并肩作战、胜利突围,人们等待着结果。

  风波冲击之下,温州再次扛起改革的大旗。

  众望所归之下,温州朝着改革更高峰,启程再出发。

  金融改革潮再起

  走在温州市区,“XX担保”、“XX典当”、“XX寄售行”之类的招牌格外醒目,当地人会告诉你,如果缺钱,这些地方能“帮你想办法”。

  如果继续追问,温州朋友会好意提醒,那些地方很多是“老高”(即高利贷)。说得直白些,这些招牌广告背后的机构有不少是“老高”们的“幌子”。以担保公司为例,据了解,温州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过官方认证”的只有几十家。但温州各种打着担保旗号的公司,最多的时候有数千家之多。这些“担保公司”,就是以赚利差为生的。一些典当铺、寄售行、租赁公司、投资公司,也会打“擦边球”搞民间借贷。

  当地居民说,去年这些牌子还要多。这轮金融风波发生后,政府加强监管,有的感觉“风声”紧了,担心遭到严查主动停业了。

  去年10月,温总理到温州考察时要求“一个月内稳定经济金融形势”。化解这轮局部金融风波,成为当地政府的首要任务。此时此刻,与金融相关的任何政府举措,都会迅速传递扩散。“老高”们也在静观其变。在各种调查摸底的同时,当地政府打击暴力讨债等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逃债行为以及推进重组、拓展多种融资方式等一系列组合拳,使一度弥漫的恐慌心理被遏制,温州的金融秩序正在加快恢复与重构。

  温州民间金融需要的不仅仅是“稳定”。引导民间金融走向阳光化,必须从金融体制改革入手。

  当地主要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首要从解决温州“两多两难”(即“民间资本多、投资难,小微企业多、融资难”)问题切入。打地道、瞒天过海等不正常的金融行为之所以发生,就因为横亘在这“两多两难”的这堵墙——现行的金融体制。

  这位领导认为推进地方金融改革创新,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健全民间资本市场体系、强化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是当前的重点,目的在于构建与民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金融体系。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当人们关注的《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等待批复时,一些地方政府层面可以拍板的改革试点已在全面试行中。

  与金融改革相关,温州有两个大手笔。

  为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当地中小企业的资金债务危机问题,去年11月,温州市开始全面实施“1+8”地方金融改革创新战略,“1”即为温州全面实施的地方金融业创新总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快温州地方金融业创新发展的意见》,确立了十余项改革任务,如新型金融组织创新方面,让“小巧玲珑”的小额贷款公司再多些,3年内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达120家,注册资本总额800亿元左右,使他们的放款能力更强;又如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各贷款利率在央行公布的法定贷款利率4倍内可以自由浮动,由借贷双方自行议定等。

  对应制定的8个专项具体子方案包括:创建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股权投资业、做强股权营运中心、创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温州银行发展规划、农村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创建地方金融监管中心。其中,创办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组建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正是为民间资本搭建平台之举。

  另一个大手笔则是今年元旦过后的“新十条”,即温州市政府下发的《关于规范引导民间借贷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暂行)》,重点针对参与民间借贷的非融资性担保机构、寄售行、旧物调剂行(店)和投资(咨询)公司等机构。其中的十条措施在规范民间借贷中介行为等之外,又进一步明确开展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试点。

  在温州采访时,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已是当地各界人士议论金融改革常常提及的内容。

  2月末,温州第一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瓯海区信通民间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信通”)正式试营业。

  信通公司由5家瓯海企业和4名自然人联合发起,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可以根据被投资项目的盈亏情况按比例共担风险、共享收益,也可以约定固定回报率的方式获取回报。得知消息后,已有几家技术型的中小企业找信通公司谈投资事项。

  据悉,除了已拿到“准生证”的信通公司外,乐清、瑞安两地的民间资本管理公司3月份也将陆续试营业。随后在温州各县(市、区)有条件、分步骤地推进。记者注意到,监管这类企业的地方金融监管服务中心已经设立。

  国内首个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即将在鹿城区开业。对于记者“会否有人自愿来登记,能否让民间资本活跃起来”的疑问,鹿城区副区长胡明亮认为,也许不会将民间资金一下子都引过来,但有一部分资金肯定会进来。他说,这轮金融风波中有些出借人发现,个别逃债的借款人曾向几十个甚至上百人借过款,累加债务有的达几亿元。而在这个平台的监控下,借贷的信息更透明,借贷双方仍在私密空间内谈妥条件,只要利率不超过央行公布的法定贷款利率的4倍。对于不愿存银行的出借人来说,收益更好了,何乐而不为?

  “进来的资金不一定100%安全,但风险肯定比原来要小很多。”胡明亮相信,在这种示范效应下,更多民间资本会逐渐选择这种新的交易方式。这样,民资的活跃度就会逐渐增加。

  其实,民资投资实业的途径也在变化中。不久前,温州资本收购的豪华邮轮“中华之星”在港试航挺风光。负责运作的中国邮轮有限公司是由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在境外发起的海洋产业基金设立的。据了解,成立不到两年的这个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已促成项目23个,资金规模17亿元。

  与温州许多靠出借资金赚取利差的债权投资人相比,撮合资本与项目、搞股权投资的黄伟建或许是个另类。虽然他看好金融、文化、海洋、服务业等多个产业,但如果有人问“投什么好”,他仍会坚持让专业机构来执行,而不是冲动之下“先下手”。

  当地主要领导对记者说:“这轮金融风波对我们有很大的冲击,但不是毁灭性的,正面效益大于负面效益。”金融风波倒逼之下加快金融改革,或许就是极好的正面效益之一。

  金融体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人们期待着更大的改革突破。

  政府转型责无旁贷

  “是政府给了我一个喘息期,没有这种支持,我自救的困难可能更大。”“眼镜大王”胡福林没理由不感谢政府出面为他的企业主持重组。

  多家小企业感谢政府设立的应急转贷金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但此时此刻的救急,只不过是政府的权宜之计。

  “温州必须要转型,而转型的核心是政府转型。政府在市场领域放手,但不能在公共领域放任。”当地主要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如他所述,温州的市场无形之手是强有力的,政府在该有为的领域有力,温州会有更大的发展。

  不久前温州召开的第11次党代会上明确,温州要以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为核心实现政府转型。

  有学者指出,公共服务型政府需要树立全新的现代公共管理理念。过去,温州政府提倡“无为而治”,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逐步进入高级阶段,温州在中观、宏观层面的制度创新没有及时跟上来,政府转型、社会转型已滞后于经济转型。

  在重新审视政府自身定位后,温州正加快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厘清各自边界,逐步解决政府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真正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在推进政府转型中展现新作为。

  深入推进市区行政体制、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国资投融资体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都市功能区设置……一连串政府转型创新举措,让市场人士明显感到了“有形之手”的作为。

  不久前参加世界温商大会的不少温州籍企业家注意到,温州市委市政府明确要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全力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即是重要任务之一。

  我们从当地政府部门了解到,温州市今年全力抓好转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的清理工作,以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与此同时,今年温州还要全面启动市区城中村建设,突出抓好72平方公里核心城区范围内的旧村改造,力争用3至4年时间基本完成市区城中村改造任务。

  在温州市区,有不少非官方人士提到了“1650”,见记者不明白,主动解释这指的是温州全市以后将有1个大都市区主中心、6个大都市区副中心为支撑、50个左右中心镇,这恰是温州对大都市发展新格局的定位,显见政府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能级的用心。

  温州日前启动新一轮克难攻坚行动破解发展难题,今年克难攻坚“七大行动”分别为:抓好项目建设、振兴实体经济、提速土地开发、推进农房改造、继续拆违美化、保障市区交通畅通、化解历史遗留问题。

  一些企业家告诉记者,最近政府“动作”挺大的。近两年实施的“十大体制改革”已有一定成效。政府公开的转型任务,让社会各界对温州多了份信心。

  营造投资者的“天堂”

  温州实体经济利润空间被挤压得太厉害了。这在我们此次调查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什么有些老板不想搞实体经济,而去做老高?”

  “因为现在企业难做,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一个个都在涨,实在吃不消。”

  每到一家中小企业,像这样的对话都会出现。

  “如果利润率降到5%以下,我还不如把厂卖掉,存银行拿拿利息都比这好。”在乐清柳市,因一起纠纷处在困难中的达达电器负责人赵建工直率地告诉记者。

  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的一份调查可以让人们看得更清楚些:2003年温州民间借贷资金高达90%的比例流入了生产经营、小生意和养殖业等实业领域,仅10%进入建房购房等其他途径。此后几年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升温及矿产等资源价格急剧上涨,才逐步偏离实业,大量的资金涌入房地产、矿业等投机领域赚“快钱”。去年,温州民间借贷资金规模超过1000亿元,其中投向生产经营占比骤降至35%,用于房地产投资的占20%,而流入民间借贷市场的资金多达45%,“以钱炒钱”成为当地民间融资的重要流向。

  和老高的“几分利”相比,多位企业家和记者一起算账,虽然企业利润率不过3%~5%,但对如果在这轮金融风波中抵制了诱惑没去搞房地产或是赚“快钱”,都颇为庆幸。

  即便没有政府倡导,企业家们也清楚,不能再搞以前那种“低小散”的东西了,要创新,提高附加值。

  对外界对温州企业家的指责,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副主任宋经理颇为反感:“我们应当对所有搞实业的企业家怀着崇敬的心情。他们真金白银面临风险压力,我们再不服务好,实在说不过去。”

  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搞新产业并不一定要推倒重来。黄伟建认为,现在是温州转型之机,将资金引向实业千万不要认为只能是引向有厂房的工厂,鞋子、打火机这种温州的传统产业也不要轻易放掉,而是可以从简单的加工业向两端进军,从二产向三产扩展。

  当地主要领导在接受采访时没有回避:“‘低小散’是政府营造的环境决定的。政府没有给它转型升级的环境,他就永远是‘低小散’”。他认为,做什么产业企业自己更清楚,政府做的就是要营造好的经济生态环境,给好的产业、企业提供适合的生长空间。

  不久前召开的世界温商大会上,令外来企业家有些诧异的是,这位领导在讲话时首先直面“环境不佳”,表示温州在环境竞争中不占优势,“没来温州很向往,来过温州很失望”。

  当地政府正在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而努力。这会让企业家最关心的土地空间、人才发展环境会有所改变吗?

  “远离大都市、远离资源、远离交通枢纽”的温州能营造出怎样的环境呢?这位领导对记者提出的“三远离”似乎并不担心,反而一连串报出温州的多种区位优势:在长三角与海西区的交汇点,生态条件,人口数量和遍布国内外的人力资源网络……他甚至脱口而出,“还有比温州更好的地方吗?”

  政府正在让温州的新优势展现出来。

  空间少引来的地价贵,是温州企业最头疼的事。怎么办?实际上,温州的空间潜力可不小,比如有90多万亩可围垦海涂资源,这两年来,加快筹划推进大项目建设,40多万亩的瓯飞工程前期进展顺利,去年一期18万亩高滩围垦已经如期开工;9万亩浅滩二期围垦工程也已列入“十二五”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下步还将研究推进飞鳌滩和鳌舥滩围垦。国家获准的海洋用地“直通车”试点,不仅可以完全解决温州的发展空间和建设用地问题,为未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巨大的空间支撑,而且还可以为全省作出贡献。

  文成、泰顺和沿海县(市、区)的西部山区有丰富的山坡地资源,而且搞农房改造集聚,既可推进城市化进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又可节约大量的农村建设用地。如果每年推进5%约7万户农房改造集聚,每年就可以增加1万亩建设用地用于农民进城以后的公共服务和生产配套。

  记者得知,温州今年加大森林公园、市区级公园、小游园、附属绿地、绿道网建设力度,确保市区新建城市绿地1000公顷以上,新增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平方米以上。

  在这样宜居宜业的环境中,有了项目、人才,是否还可以让资本进出的通道更广些呢?积极贯彻国务院新“36条”的温州,开展地方金融体制综合改革,启动全国民办教育改革试点等,让民资进入渠道有了新选择,更多的大门也正在开启中。

  好的经济生态环境,会生长出最健康的经济生态。温州或许就打开了新的一页。

  当地主要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首先要从解决温州“两多两难”(即“民间资本多、投资难,小微企业多、融资难”)问题切入。

  这位领导认为推进地方金融改革创新,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健全民间资本市场体系、强化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是当前的重点,目的在于构建与民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金融体系。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当人们关注的《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等待批复时,一些地方政府层面可以拍板的改革试点已在全面试行中。

  与金融改革相关,温州有两个大手笔。

  为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当地中小企业的资金债务危机问题,去年11月,温州市开始全面实施“1+8”地方金融改革创新战略,“1”即为温州全面实施的地方金融业创新总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快温州地方金融业创新发展的意见》,确立了十余项改革任务,如新型金融组织创新方面,让“小巧玲珑”的小额贷款公司再多些,3年内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达120家,注册资本总额800亿元左右,使它们的放款能力更强;又如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各贷款利率在央行公布的法定贷款利率4倍内可以自由浮动,由借贷双方自行议定等。

  对应制定的8个专项具体子方案包括:创建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股权投资业、做强股权营运中心、创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温州银行发展规划、农村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创建地方金融监管中心。其中,创办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组建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正是为民间资本搭建平台之举。

  另一个大手笔则是今年元旦过后的“新十条”,即温州市政府下发的《关于规范引导民间借贷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暂行)》,重点针对参与民间借贷的非融资性担保机构、寄售行、旧物调剂行(店)和投资(咨询)公司等机构。其中的十条措施在规范民间借贷中介行为等之外,又进一步明确开展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试点。

  在温州采访时,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已是当地各界人士议论金融改革常常提及的内容。

  2月末,温州第一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瓯海区信通民间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信通”)正式试营业。

  信通公司由5家瓯海企业和4名自然人联合发起,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可以根据被投资项目的盈亏情况按比例共担风险、共享收益,也可以约定固定回报率的方式获取回报。得知消息后,已有几家技术型的中小企业找信通公司谈投资事项。

  据悉,除了已拿到“准生证”的信通公司外,乐清、瑞安两地的民间资本管理公司3月份也将陆续试营业。随后在温州各县(市、区)有条件、分步骤地推进。记者注意到,监管这类企业的地方金融监管服务中心已经设立。

  国内首个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即将在鹿城区开业。对于记者“会否有人自愿来登记,能否让民间资本活跃起来”的疑问,鹿城区副区长胡明亮认为,也许不会将民间资金一下子都引过来,但有一部分资金肯定会进来。他说,这轮金融风波中有些出借人发现,个别逃债的借款人曾向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借过款,累加债务有的达几亿元。而在这个平台的监控下,借贷的信息更透明,借贷双方仍在私密空间内谈妥条件,只要利率不超过央行公布的法定贷款利率的4倍。对于不愿存银行的出借人来说,收益更好了,何乐而不为?

  “进来的资金不一定100%安全,但风险肯定比原来要小很多。”胡明亮相信,在这种示范效应下,更多民间资本会逐渐选择这种新的交易方式。这样,民资的活跃度就会逐渐增加。

  其实,民资投资实业的途径也在变化中。不久前,温州资本收购的豪华邮轮“中华之星”在港试航挺风光。负责运作的中国邮轮有限公司是由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在境外发起的海洋产业基金设立的。据了解,成立不到两年的这个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已促成项目23个,资金规模17亿元。

  与温州许多靠出借资金赚取利差的债权投资人相比,撮合资本与项目、搞股权投资的黄伟建或许是个另类。虽然他看好金融、文化、海洋、服务业等多个产业,但如果有人问“投什么好”,他仍会坚持让专业机构来执行,而不是冲动之下“先下手”。

  当地主要领导对记者说:“这轮金融风波对我们有很大的冲击,但不是毁灭性的,正面效益大于负面效益。”金融风波倒逼之下加快金融改革,或许就是极好的正面效益之一。

  金融体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人们期待着更大的改革突破。

  政府转型责无旁贷

  “是政府给了我一个喘息期,没有这种支持,我自救的困难可能更大。”“眼镜大王”胡福林没理由不感谢政府出面为他的企业主持重组。

  多家小企业感谢政府设立的应急转贷金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但此时此刻的救急,只不过是政府的权宜之计。

  “温州必须要转型,而转型的核心是政府转型。政府在市场领域放手,但不能在公共领域放任。”当地主要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如他所述,温州的市场无形之手是强有力的,政府在该有为的领域有力,温州会有更大的发展。

  不久前温州召开的第11次党代会上明确,温州要以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为核心实现政府转型。

  有学者指出,公共服务型政府需要树立全新的现代公共管理理念。过去,温州政府提倡“无为而治”,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逐步进入高级阶段,温州在中观、宏观层面的制度创新没有及时跟上来,政府转型、社会转型已滞后于经济转型。

  在重新审视政府自身定位后,温州正加快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厘清各自边界,逐步解决政府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真正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在推进政府转型中展现新作为。

  深入推进市区行政体制、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国资投融资体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都市功能区设置……一连串政府转型创新举措,让市场人士明显感到了“有形之手”的作为。

  不久前参加世界温商大会的不少温州籍企业家注意到,温州市委、市政府明确要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全力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即是重要任务之一。

  我们从当地政府部门了解到,温州市今年全力抓好转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的清理工作,以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与此同时,今年温州还要全面启动市区城中村建设,突出抓好72平方公里核心城区范围内的旧村改造,力争用3至4年时间基本完成市区城中村改造任务。

  在温州市区,有不少非官方人士提到了“1650”,见记者不明白,主动解释这指的是温州全市以后将有1个大都市区主中心、6个大都市区副中心为支撑、50个左右中心镇,这恰是温州对大都市发展新格局的定位,显见政府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能级的用心。

  温州日前启动新一轮克难攻坚行动破解发展难题,今年克难攻坚“七大行动”分别为:抓好项目建设、振兴实体经济、提速土地开发、推进农房改造、继续拆违美化、保障市区交通畅通、化解历史遗留问题。

  一些企业家告诉记者,最近政府“动作”挺大的。近两年实施的“十大体制改革”已有一定成效。政府公开的转型任务,让社会各界对温州多了份信心。

  营造投资者的“天堂”

  温州实体经济利润空间被挤压得太厉害了。这在我们此次调查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什么有些老板不想搞实体经济,而去做‘老高’?”

  “因为现在企业难做,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一个个都在涨,实在吃不消。”

  每到一家中小企业,像这样的对话都会出现。

  “如果利润率降到5%以下,我还不如把厂卖掉,存银行拿拿利息都比这好。”在乐清柳市,因一起纠纷处在困难中的达达电器负责人赵建工直率地告诉记者。

  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的一份调查可以让人们看得更清楚些:2003年温州民间借贷资金高达90%的比例流入了生产经营、小生意和养殖业等实业领域,仅10%进入建房购房等其他途径。此后几年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升温及矿产等资源价格急剧上涨,才逐步偏离实业,大量的资金涌入房地产、矿业等投机领域赚“快钱”。去年,温州民间借贷资金规模超过1000亿元,其中投向生产经营占比骤降至35%,用于房地产投资的占20%,而流入民间借贷市场的资金多达45%,“以钱炒钱”成为当地民间融资的重要流向。

  和“老高”的“几分利”相比,多位企业家和记者一起算账,虽然企业利润率不过3%到5%,但对如果在这轮金融风波中抵制了诱惑没去搞房地产或是赚“快钱”,都颇为庆幸。

  即便没有政府倡导,企业家们也清楚,不能再搞以前那种“低小散”的东西了,要创新,提高附加值。

  对于外界对温州企业家的指责,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副主任宋经理颇为反感:“我们应当对所有搞实业的企业家怀着崇敬的心情。他们真金白银面临风险压力,我们再不服务好,实在说不过去。”

  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搞新产业并不一定要推倒重来。黄伟建认为,现在是温州转型之机,将资金引向实业千万不要认为只能是引向有厂房的工厂,鞋子、打火机这种温州的传统产业也不要轻易放掉,而是可以从简单的加工业向两端进军,从二产向三产扩展。

  当地主要领导在接受采访时没有回避:“‘低小散’是政府营造的环境决定的。政府没有给它转型升级的环境,它就永远是‘低小散’”。他认为,做什么产业企业自己更清楚,政府做的就是要营造好的经济生态环境,给好的产业、企业提供适合的生长空间。

  不久前召开的世界温商大会上,令外来企业家有些诧异的是,这位领导在讲话时首先直面“环境不佳”,表示温州在环境竞争中不占优势,“没来温州很向往,来过温州很失望”。

  当地政府正在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而努力。这会让企业家最关心的土地空间、人才发展环境有所改变吗?

  “远离大都市、远离资源、远离交通枢纽”的温州能营造出怎样的环境呢?这位领导对记者提出的“三远离”似乎并不担心,反而一连串报出温州的多种区位优势:在长三角与海西区的交汇点,生态条件、人口数量和遍布国内外的人力资源网络……他甚至脱口而出,“还有比温州更好的地方吗?”

  政府正在让温州的新优势展现出来。

  空间少引来的地价贵,是温州企业最头疼的事。怎么办?实际上,温州的空间潜力可不小,比如有90多万亩可围垦海涂资源,这两年来,加快筹划推进大项目建设,40多万亩的瓯飞工程前期进展顺利,去年一期18万亩高滩围垦已经如期开工;9万亩浅滩二期围垦工程也已列入“十二五”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下步还将研究推进飞鳌滩和鳌舥滩围垦。国家获准的海洋用地“直通车”试点,不仅可以完全解决温州的发展空间和建设用地问题,为未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巨大的空间支撑,而且还可以为全省作出贡献。

  文成、泰顺和沿海县(市、区)的西部山区有丰富的山坡地资源,搞农房改造集聚,既可推进城市化进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又可节约大量的农村建设用地。如果每年推进5%约7万户农房改造集聚,每年就可以增加1万亩建设用地用于农民进城以后的公共服务和生产配套。

  记者得知,温州今年加大森林公园、市区级公园、小游园、附属绿地、绿道网建设力度,确保市区新建城市绿地1000公顷以上,新增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平方米以上。

  在这样宜居宜业的环境中,有了项目、人才,是否还可以让资本进出的通道更广些呢?积极贯彻国务院新“36条”的温州,开展地方金融体制综合改革,启动全国民办教育改革试点等,让民资进入渠道有了新选择,更多的大门也正在开启中。

  好的经济生态环境,会生长出最健康的经济生态。温州或许就打开了新的一页。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