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实业不是低层次的产业扩张。图为永康市哈尔斯真空器皿有限公司新型产品正在紧张生产。记者 储永志 报道组 谭孝军 摄
浙江日报讯 制造企业大量外迁,传统产业优势渐失。大量资金外流,热钱化倾向加重,“离制造业”问题凸显……在此背景下,我省多管齐下,利用政策、舆论等多种手段,支持浙商回归发展。
如何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把握大势,在困难挑战中抓住机遇?心无旁骛干实业,坚定不移促转型,是一条应对之道。
作为浙江实体经济最大的创业群体——浙商,该如何面对现状,如何学习耐住寂寞,回归实业、逆境突围?日前,在杭州举行的“浙商如何回归实业”学术论坛上,企业家与学者畅所欲言,试图破解这一难题。
“弃业家”缘何变多
一个无法绕开的现象是,近年来,老板跑路、移民等现象不断涌现,还有一些实业家索性解甲归田,开始享乐人生。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弃业家”现象已经浮出水面。
“一种是原来做制造业,然后没信心了做房产,有些做房产的,做得没有信心了做金融投资。有些可能什么都不做了,干脆去休闲人生,移民国外去了,放弃原来的主业甚至放弃原来的事业。”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杨轶清分析,“这种放弃有些是出于人生的规划,有些可能出于对前途的信心,觉得市场环境越来越恶劣,还有一些可能是出于其他的主观客观因素。”
从企业家到“弃业家”,丝绸之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凌兰芳认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离开加工制造业,变为服务业或信息业;二是移民,将财富带到国外;三是跑路。
浙江省经信委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兰建平则认为,“急功近利”是导致浙商最终弃业的主导因素之一,浙江企业有不少是加工制造业,但一些实业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一方面是企业主羡慕上市企业运作的高回报率,另一方面是一些地方政府还会对上市公司进行奖励,造成这些企业努力将公司打造上市。“浙江实体经济在近十年中弱化趋势很明显。”兰建平说,这个弱化最明显地表现在我们省以工业经济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企业在市场化竞争的过程当中,比较习惯于赚快钱、快赚钱,市场缺什么做什么,习惯于复制,习惯于克隆,这也导致了我们在短期过程当中好像市场满热闹满繁荣,但是企业缺乏自己应有的创新积累。“在中国加入WTO后,转行从事资本运作、虚拟经营的浙商越来越多。”
有专家提出,浙江企业家面临资源、劳动力成本等一系列困难,这些年这些问题越来越尖锐,导致企业“做出很现实的选择”。
回归实业,心有纠结
谈到回归实业,凌兰芳认为浙江有几大难点,例如在资源、要素上的制约比其他地方制约得厉害。“丝绸之路在四川、云南、广西都投资了,是因为浙江省只有几百吨蚕茧可以配套的,这是企业生存条件所决定的,所以只能‘走出去’。”
“实业发展的困难还在于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无法与国有企业进行竞争,不论是资源、政策环境和能源这些外部因素,还是企业自身的管理、运作上,都不是国有企业的对手。”省政府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杨树荫分析,如果不在科技进步、不在素质提高上下工夫,单纯叫浙商回归难度很大。
兰建平则认为,目前缺少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如今,地方政策大力推导服务业,加之实体经济面临的招工难、土地难等问题,这样的环境让浙江实体经济如何得以发展?”
裕兴不动产董事长张裕兴在经历了破产,事业跌至低谷的沉重打击后,也出现在本次论坛上,他认为回归实业,坚守事业,最重要的素质是“不弃不离”,“一个企业家也有可能只有两天是属于你的,一天是注册登记的时候,还有一天是这家企业关闭了,我努力在用生命来挽救这个过程。”
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名誉院长吕福新认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包括回归实业,一定要倡导一种精神,包括对失败的包容。“现在实业发展确实有困难,但浙商要耐下心来,立足现实在夹缝中生存,发挥起家时的草根精神,要把自己做好了才能让政府把资源放在你身上。”
“这是个大浪淘沙的时代,也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时代。”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所长张宗和则认为,上述困境、劣势恰恰能成为浙商回归实体经济的一个契机,“人家倒了把留下来的资源给他了。企业能在这个时候走出路来,就是优秀的企业家,也是浙江转型升级的希望所在。”
需要榜样的力量
“不少企业对于转型升级的理解有误区。”凌兰芳说,一些实业企业认为从第二产业,如采掘业、制造业转为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就是转型升级,“这根本就不是转型升级,仅仅是业态的变化。”而在这一过程中,实业企业数量事实上就在减少。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的转型升级是需要将低档次的产业与高档次的相结合,即实业与服务业相结合。“便捷这两个字是娃哈哈一个非常重大的特点,我们走到街上,不管往哪个方向跑,你大约在10分钟之内一定能买到娃哈哈产品,这就是它的便捷,这就是实业和服务业相结合,这才是真正的转型升级。”凌兰芳说。
张宗和认为,浙江的实业向来有缺陷,产业低端、仿造、克隆。如果讲到回归实业又回到老路上去,而且可能损失更大。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名誉院长吕福新同样认为,回归实业,最怕“低水平扩张”。
杨树荫认为,浙商回归,可以立足当下,甚至不用追求“高大全”的模式,“我们能否立足于、立志于把我们浙江搞成一个中小企业的大省,中小企业的强省,有没有这个勇气、魄力?”
对于中小企业无法形成规模、难以持续投入研发的现状,杨树荫建议,“需要一些像义乌那样的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有一个大的研发中心、创意中心给他们提供思想跟技术。”
中国家纺网CEO郎洌分析,一个企业是否成功,主要看这个企业在整个产业链当中的地位和位置,总体上,浙江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并非复杂,利润微薄,竞争力无法永久保持,所以传统产业自主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兰建平给浙江实体经济支招,“应该对浙江146家龙头企业重新考评,让它们真正起到带动影响辐射作用,为浙江其他的块状经济、产业集群起到技术的辐射和管理的益处。”
- 山西带着920个项目来杭吆喝 为晋商、浙商“联姻”
- 得知同行死讯跨界影视的浙商叹息 影视的水实在太深了
- 浙商考察库车并确定钢结构彩板项目投资意向
- 浙江:以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为主题开展双服务
- 浙江:以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为主题开展双服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