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师的快乐与顾虑
每周二下午,黄传平开车从义乌市区赶往佛堂,下班后再开车赶回家。他至今还记得他在上第一节课前的“开场白”:“孩子们,我和你们一样也来自外地,以前也当过老师,现在和你们父母一样在义乌创业。”这样的自我介绍拉近了他与学生间的距离。他说,除了为自己寻找快乐,他还想唤起更多人向民工子弟学校奉献一份爱心,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黄老师的教学功底很好,课上得也不错,学生们都很喜欢他。”李琪荣说,黄传平虽然是生意人,但仍对教育怀有深厚感情,真的很难得。
起初,黄传平主动要求每周上两次课,但考虑到他的生意,李琪荣每周只安排一次课给他。“黄老师能来上课,就已经给我们很大的帮助了。”李琪荣说。
但同时,黄传平还有很多顾虑。
第一天到佛堂育才学校的时候,尽管事先有心理准备,但学校的教学环境还是让他有些担忧:“我感觉回到了童年,学校的条件实在太简陋了,全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刚开始,我在课堂上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想给学生们播放一些影像资料,但苦于教室里没有设备。我问校长为何不能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他反问我,钱从哪里来呢?”
第二个顾虑,和社会舆论的质疑有关。在去民工子弟学校教书前,黄传平曾向义乌当地媒体求助寻找适合的学校。报道登出后,立刻招致大量的质疑声音。有人说,他这样做是在作秀。有人说,做老板老老实实赚钱得了,何必要以这种方式出风头?还有人说,他这样做是装出来的。“当时的质疑声和压力让我无所适从,好在我的家人和朋友都很支持我。”一个好朋友知道后给他发来短信,内容很简单:“如果你能‘装’到最后,那就是最好的反击。”
义乌的退休工人王奶奶看了报道后,给他打来电话:“小黄,我知道你很不容易,但越是到了这个关头,就越要坚持住。”
第三个顾虑和孩子们的自身基础和学习习惯有关。黄传平带的班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成绩参差不齐。
因为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师资力量,孩子们的学习习惯较差,常常需要老师去督促,而且生活卫生习惯也不好。
黄传平有个设想,接下去,他会在经济上援助一些贫困生,想办法为学校添置教学设备,并呼吁义乌社会各界为民工子弟学校捐资。他说,只要他在义乌一天,他就会把义务支教这件事做下去。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