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3月28日讯(记者 潘杰 实习生 赵斌) “我是医学生,我妈不想我成才,只想让我平安归家。”今天上午,某SNS社区里,记者点开了温州医学院学生陆地上传的照片。照片里的他表情严肃,手中的白纸写着这么一段话。
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一医院发生一起针对医务人员的伤害案件,患者家属冲入办公室,28岁的哈医大09级硕士研究生、实习医生王浩被刺死,另有三位医生受伤。原本逐渐平息的事端,在杭州某网站的呼吁引发热议后,再度被拉回公众视线。
医学生有的响应呼吁有的流露迷茫
陆地的行为,是在响应一家名为“丁香园”的网站发起的哀悼活动。这家总部设在杭州的医疗交流网站呼吁网友用一句话、一张照片、一句微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对优化医患关系和愿望及尊重从医人员的原则。
网站副主编冯志华表示这么做是希望在悼念罹难医生之外,表达残害医生事件频发的痛心与遗憾之情。
截至傍晚六点,呼吁微博被转发了近20000次,很多医生、护士以及家属纷纷响应。微博、SNS社区里,和陆地一样,省内很多医学生转发或分享着各种关于此事的日志、相册。不过很多无奈的状态却流露了对职业选择的怀疑。
在温州医学院学中医的小邵最近刚准备进入实习期,得知此事后他对即将到来的临床实习产生了一种恐惧。“遇害的实习生真的很无辜。要知道很多医学生坚持下来就很不易了,因为学医的过程很苦,就业很难。就算找到工作,工作也很辛苦,压力很大,而且得到的理解很少,所以没有坚定的意志是走不下去的。”
小邵说这次的事老师没怎么提,只是平时一直告诫他们要好好保护自己才能为更多的人提供医疗服务。
叫好声应理性看待杭州医界反应平静
王浩遇害后,一项2488人参与投票数据显示,72%的医务工作者表示坚决不会让子女从医,只有5.5%表示不受影响。更令人寒心的是,王浩遇害的报道刊出后,某网站的表态栏中,6成的网友选择了“高兴”这一选项,甚至还有拍手称快。
对于此事,应维华认为要理性看待,分析造成冲突的根本原因。网上出现“叫好”的评论,是很多患者长时间积压的不良情绪的一种宣泄,这与角度选择有关。他曾在2012年1月对杭州市8个辖区及临安的22家综合性医院医患关系进行调查,有50%的病人认为医患关系不和谐。而前段时间,他指导学生做的调研显示,该比例下降到35.29%,有趋好态势。
而杭州医界反应的确很平静。记者走访了杭城的多家医院,很多医生对此事的了解程度仅限于知晓。在某省属重点医院从医20多年的杨医生告诉记者,临床医生平时的工作都比较繁忙,最近圈内也没有什么大的讨论,毕竟这样极端的事件属于个案,不具有普遍性。
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一位临床医生也坦言平时工作压力大,病人和医生的数量比例严重失衡,医生很难详细地向每个病人阐述病情,沟通不力是激化矛盾的重要因素。王浩的意外遇害是一场杯具,也是一种警醒。
杭州网友“Bubble”在得悉事件后,留言:难以表示高兴的情绪,无论在哪一行,制度的“替死鬼”都应该被记住的,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世人的一次次警醒。
缓解医患关系研究者呼吁结合“两种精神”
“能说脏话不?…不能!…那也要说,医患关系紧张,社会风气造成的。高价开药、态度恶劣已经成为大众对医生的普遍印象。”
“作为医患改革的牺牲者和替死鬼,他的死是可叹的。完善制度,严管医疗系统贪腐,从根本上扭转医疗卫生系统的形象是关键。”
微博上,网友们抒发着各自对医患关系紧张的看法。根据媒体的披露的一份清单,2000起经媒体报道的恶性医患伤害案就有123件,其中浙江有4件。多数是不满疗效、在赔偿等费用上有争议。
残杀事件发生后,卫生部27日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履行好内部治安保卫职责,确保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得到保护。
对此,很多网友认为“堵不如疏”,依靠安保来杜绝隐患无异于再次拉开医患之间的鸿沟。应维华认为整个社会处在转型阶段,公民的视野、观念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维权意识在加强,而医疗药品回扣治理、高层制度设计上都有滞后。
“我觉得大多数医生还是非常有职业道德的。如何切断医药公司跟医生的这条“回扣”链条,是医生取得公众信任的关键。”应维华称此事显露了医生的人文关怀还远远不够。今后应加强对医生职业道德教育,注意与患者沟通,更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才能打开心结。
可喜的是,我省医改正逐渐开启“浙江模式”。2011年12月,浙江启动以实施药品零差率、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核心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旨在改革公立医院长期存在的以药补医机制,重塑医院和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本质,减轻群众的就医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