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5年前,相传河阳人朱绂、朱绶相继考取进士后,为弘扬耕读文化,在八士街设“长廊宴”,感谢父老乡亲;915年后,依旧是阳春三月,河阳大摆“状元宴”,广邀四方宾朋体验河阳千年文化精髓
宾朋满座。
满堂糕粽颇受欢迎。
浙江在线03月30日讯 数百年过去了,“稀罕”依旧在,古民居依然是河阳人生息的家园。每幢小院,都住满了活生生的人。悠长狭窄的小巷,农夫荷锄而归,白发老人眯着眼睛,坐在竹椅上晒太阳,土番鸭人来不惊,还有笑闹着奔跑的孩子;随便走进一户人家,看看天井里爬满了青苔的水井、发红的竹椅,就像回到了记忆中的童年。
斑驳的屋墙记录着千百年风雨的洗刷,看上去沧桑残旧了,但根植于朱氏后裔心中的河阳文化却历久弥新。借文化旅游节之机,他们隆重推出“状元宴”——由于当下没有进士称呼,因此取名“状元宴”。
915年前,河阳先祖吃的是什么菜?烹饪有何讲究……幸好,族谱中有相关记载。据河阳村支书朱河洲介绍,他们的族谱中,不仅介绍了“长廊宴”的由来,还介绍了几个菜名:寒窗苦读、衣锦还乡、耕读传家等五六道菜。但这些菜究竟是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族谱里没有记载。
早在“状元宴”开宴前两个月,“状元宴”主办方就跑了不下十几趟河阳,走访族中老人,翻查族谱等资料。最后,结合当代人心理,共整理出15道菜。
记者在河阳八士街附近的小院看到,小院里打起了土灶,厨师们抡勺颠锅,忙得满头大汗,毕竟280桌、供3000人食用的菜不好做。
这时,穿梭忙碌的服务员腰间别着的菜单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拿过来一看,原来是“状元宴”的菜谱。耕读传家、寒窗苦读、金笔生花、满堂糕粽、衣锦还乡、鲤跳龙门、一芯清廉……15道菜,大多以科举文化命名。
菜名这么祥瑞,那么菜肴究竟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状元宴”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采用当地食材,如高山蔬菜、土猪肉、土面等,绝对绿色、新鲜。
食材这么绿色、新鲜,由谁来制作,味道会如何?“‘状元宴’的厨师,都是来自本地的民间厨师,由他们烹饪当地食材,保证‘状元宴’原汁原味。”负责人说。
厨师胡乐民长期在当地农村做酒席,非常熟知当地人的口味:“河阳菜的特点是入味,这次烹饪的时候,加入河阳菜特色,再推出缙云人喜欢吃的其他热门菜,应该受欢迎。”
菜名这么吉祥、好听,其真正面目又是什么?
中午12时许,期待已久的“状元宴”开宴。
一名身着古时状元服的年轻人致欢迎辞,接着,菜如流水般端上八仙桌。服务员端一道菜,就报一个菜名。原来,耕读传家,就是缙云敲肉羹;寒窗苦读就是霉干菜扣肉,幸福绵长就是炒缙云土面;一芯清廉就是素炒菜芯;而满堂糕粽更好理解,发糕和粽子一上桌,立即得到宾朋的欢迎——糕粽,糕粽,不正是“高中”的谐音吗?大家纷纷伸出筷子,谁都想讨个好彩头。
吃着地道的土菜,来自温州的游客聂静高兴地说:“头一次吃上这么正宗的缙云土菜,名头好,寓意吉祥,很合口味。来晚了,连位置都不够,你看,站着的人比坐着的人多。”
耕读文化根植心间,在一代代朱氏后裔间互相影响、流传
“状元宴”意在展示耕读文化的内涵,只不过是一个载体。其实,在河阳当地人中,耕读文化早就根植心间,无远弗届。
25日早上10时多,八士门外的巷道上,风尘仆仆地来了母女三人。听说河阳要办“状元宴”,特地从新建镇前朱村赶来,摸摸稀罕,希望沾点稀罕和“状元宴”的喜气,图个吉利。“以前,只要河阳有活动,或者是每年的正月初一,都会来摸摸稀罕,走走八士街,希望学业进步。”女儿朱添麒解释说。
前来吃“状元宴”的宾朋,一般都带孩子来,感受河阳悠久而历久弥新的文化内涵。缙云团县委等200人的团队,就有50名孩子。家长一边吃饭,一边向孩子介绍“状元宴”的由来,教育孩子勤学苦读。
……
“状元宴”上宾朋满座,吃出心得体会的人不少,生于斯、长于斯的朱奇峰就是其中一个。他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河阳‘状元宴’,真是三分吃味道,七分品文化。”
朱奇峰,河阳人,3年前从厦门大学取得金融学博士学位,现在福建某企业任财务总监。
正因为拥有博士学位,成为亲朋好友劝自家孩子学业上进的榜样。“我不算厉害。村里做过统计,从河阳共走出5位博士,1位博士后。以后,说不定还会涌出更多的高学历人才。”
此次回老家参加旅游文化节,他最大的感受是,河阳和外面,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很浮躁,一回到河阳,在古建筑中走走看看,浮躁的心顿时安宁下来。
“小时候,最喜欢去的是写有‘柏轩二翁’的房子。那里四门相套,很有意思,是捉迷藏的好地方。长大了,才知道园门的门楣上那4个奇怪的字,原来是河阳人利用汉字的表意特性,巧妙地将绘画与书法相结合自创的,意为‘耕读家风’。”
后来他想了想,自己不正是在这种氛围下、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成长的吗?“文化是一种习惯,她隐藏于粉墙黛瓦中,隐藏于父辈的言传身教中,隐藏于心间,在一代代间互相影响、流传。”
“老祖宗留给我们后代很好的文化底蕴,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希望利用‘状元宴’这一载体能广为人知,并用这份财富兴村、兴祖、兴邦。”朱奇峰说。
915年前,耕读传家的河阳人首开“状元宴”前身——“长廊宴”
游河阳古村、吃“状元宴”、观民俗表演、赏平安戏……3月25日,缙云县新建镇河阳村热闹非凡,2012(壬辰)河阳民间非遗文化旅游节热闹举办,来自缙云、福建、温州等地的朱氏后裔和游客几乎把这个平日安静的千年历史文化名村挤爆了。
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河阳古民居隆重上演的这场文化大戏中,最吸引人眼球、名头最响的,莫过于“状元宴”。
3月25日上午10点,河阳八士街4米宽的巷道上,25张古色古香的八仙桌一字儿排开。虽然离开席还有两个小时,但大红的灯笼、写有“朱”字的旗子,还有掺杂些许神秘的热闹气氛,早就引得人们纷纷驻足,三三两两饶有兴致地谈起河阳轶事和“状元宴”的菜色,更有来自各地的摄影家举起长枪短炮,早早来这里踩点取景。对他们来说,古香古色的建筑群、传承千年的民俗文化,足以让他们兴奋。
公元933年,原吴越国掌书记朱清源、朱清渊兄弟为避乱定居缙云。为使朱氏后裔不忘祖宗之本,因原籍为河南信阳,故将定居地取名为“河阳”。
朱氏定居以来,至今已繁衍四十三代,现居河阳的为第三十五至四十二代朱氏子孙。古村内留存十大宗族庄园式建筑,15个庙宇,17座朱氏各派宗祠,上百座住宅建筑群。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堪称江南一绝。
河阳不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文化璀璨,底蕴深厚,特别是“耕读传家”,影响了一代代后裔——朱氏祖先在家规第七条“务耕读”中明确提出:耕读,人生正业。子孙志诗书者,宜先品行;子孙服田亩者,宜勤力作。
缙云县旅游局副局长、河阳古名居保护开发管委会主任朱勇解释说,“耕”主要是指从事农业,也不排除商业和手工业,总之是人的谋生手段;“读”是指读书求功名,也包括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河阳人通过“耕”来保证物质生活,使自己的人格尊严有一个基本的保证;通过“读”,来增加生命能量,提高生命境界。
正是在这种淳朴家风影响下,一千多年来,河阳子子孙孙耕读传家,重农经商,人才辈出,仕宦相继,富甲一方。据统计,宋元两代,朱氏后裔曾出28位进士,第九代后裔朱胜非曾担任南宋高宗宰相,刘伯温和郑汝谐均为朱氏家谱作序……
相传宋朝绍宗四年(公元1097年)农历三月,朱绂、朱绶相继考取进士后,为了感谢父老乡亲,鼓励后世子孙勤勉读书,在八士街接连三天大摆“长廊宴”,以示庆贺。
提起“长廊宴”,就不得不提元代河阳最著名的建筑“八士门”。宋元两代,河阳当地曾出八位进士,相传八士门就是为此而建,是河阳古村的正大门。门前还有一对无头的石狮子,乃朱元璋所赠,取名“稀罕”,意指河阳一村出了八位进士实属稀罕。
大摆宴席,分享荣耀,感恩乡亲,鼓励后进。今日“状元宴”的前身,“长廊宴”曾经每年清明时节举办一场,这一习俗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由于各种原因中断了。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