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遂昌3月30日电 临近清明节,但在遂昌县沿河、沿路、沿景范围内,看不到一个花圈、一座坟墓,映入眼帘的是满目葱茏。
“生态公墓取代了沿袭多年的散建坟墓,青山白化现象得到有效整治。”县民政局局长潘新军介绍,目前,遂昌县203个行政村,已建起385个农村生态公墓,实现“村村有生态公墓”。部分地域较广的行政村,为方便村民祭祖,还根据人口分布建起了多个公墓。
遂昌生态公墓包括公共骨灰堂、园林式公墓、洞穴式公墓三种形式。在北界镇坛头背村,记者看到村口一座崭新复古式砖瓦房,在这座被松柏、桂树、香樟簇拥的生态公墓中,村民们手捧鲜花、带着土酒,前来祭扫。
“这是坛头背村的公共骨灰堂。”村支书王长松说,坛头背村属于王宅桥行政村,骨灰堂占地80平方米,墓墙上嵌着117个存放骨灰盒的格子。2004年建成后,有效保护了村里的生态环境。坛头背村有300多人口,这座骨灰堂足够用30年。
农村普及生态公墓、倡导绿色殡葬,能节省宝贵的土地资源。遂昌县殡仪馆主任潘陈元介绍,按照遂昌县年均死亡人数计算,如果全部选择传统墓葬,一年占用山地2.4万平方米,而采取生态墓葬,每年至少节省用地30多亩。
生态公墓普及,还带动了文明祭扫新风尚。三仁乡高碧街村民廖兰宝告诉记者,现在村里老人过世,大多采取开简短追悼会的形式举行葬礼,过去大操大办的陋习已很少见,每到清明、冬至,去公墓祭扫的人也改变放鞭炮、烧纸钱的习俗,改成种树、献花,村子都变得漂亮了。
早在2003年,遂昌就率先试水农村生态公墓建设,但由于当时经验不足,青山白化现象并没有得到遏止。从2008年开始,遂昌县将“村村建设生态公墓”行动纳入生态建设九大工程,4年来投入500多万元,加上移风易俗宣传,生态公墓在农村全面推广。
更让村民放心的,是每个生态公墓都有专人维护管理。为加强日常管理,每个村都聘请了“护陵员”。北界镇北界村的徐建龙,是最早从事护陵工作的村民之一,他管理的是一座种满松柏的园林式生态公墓,平时除除杂草种种树,不时巡视一番。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