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郑建军文学学士,中学高级教师。镇海区第六至九届政协委员,镇海区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宁波市文化研究会会员。
时序清明,春光明媚,万物复苏,莺飞草长,鸟语花香。
浙江在线04月01日讯 清明节,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本来它只是指导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逐渐演变为祭祀祖先、追念先贤的上坟祭祖节日。清代宁海人鲍谦《梧岑竹枝词》:“山花如火草如茵,时到清明鬼亦春。饭熟青粘钱剪纸,家家都是上坟人。”
清明时节,垂杨新绿、桃红争艳、绿草如茵,宁波人在清明前后历来有扫墓、祭祖、放风筝、踏青等习俗。
踏青
踏青历来是宁波民间清明习俗之一。踏青,宁波古代叫“探春”、“寻春”等,现在叫“春游”。
张岱的散文《陶庵梦忆·日月湖》:“清明日,二湖游船甚盛,但桥小船不能大。城墙下趾稍广,桃柳烂漫,游人席地坐,亦饮亦歌,声存《西湖》一曲。”从中可以了解清代初期宁波人清明踏青之盛况:清明节那天,阳光明丽,宁波城里众多的市民荡舟日月湖,因桥洞太小所以船都不大。宁波府西南城墙下,地坪稍显宽广,桃花烂漫,柳树成荫,鸟语花香,游人席地而坐,举杯痛饮,用明代南曲《西湖》助兴。
春游是孩子们盼望的日子,1943年3月27日《宁波日报》新闻《效实学生春游杭州》:“效实中学高秋一班全体男女学生五十余名,以时届春天,正是游春佳节,特发起赴杭州旅行,……闻此行除游览西湖景外,并拟研究风俗,凭吊古今,藉资增进知识。”解放后,宁波的一些中小学和企业往往在清明节前后组织春游。家长们在孩子们出游前准备好点心、水果、饮料,让孩子们游得快乐,玩得尽兴。
宁波民谣:“正月坐坐过,二月芥菜大,三月拔茅针,四月拗乌笋”,茅针,指田野山地上茅草的嫩草茎,小儿常生食,因为它的茎韧性特别好,用它来作拉扯“斗草”游戏。每当春末夏初,宁波乡村的孩童们三三五五,聚于庭院场坪,或约会在田畴原野,每人采来一大把、一手绢这种“打官司草”,各自拿出一根,彼此勾搭,花茎交错,使劲牵拉比斗,断者为输,不断者为赢。输的不服气,从旁边草地上再拔一根,接着“打官司”,如此“持久战”,直到周围“打官司草”扯光为止。
祭祖
宁波人称扫墓为“上坟”、“加坟”。宁波老话讲:“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船里看姣姣”,“姣姣”指平时难得出门的、乘船去上坟的大家闺秀。旧时清明宁波人上坟,由族长率领子孙先乘船去坟上扫墓,他们撑盖伞,打彩旗,抬着供果酒肴香烛,一路上敲锣打鼓。宁波《十二月歌》:“二月小孩放鹞子,三月上坟坐轿子”。清明祭祖,俗称“拜阿太”,因为后代子孙把已故长辈称为“太公”“太婆”或“太大公”“太大婆”。远在他乡的游子,清明节纷纷从上海、汉口、天津等地返乡祭祖,因返乡扫墓人数众多,甬沪海上客运线每年要增开清明航班。如1943年3月27日《宁波日报》新闻《清明节届“江亚”“江静”加开星期班》。
拣日子每家清明扫墓日期不一,从清明这天算起前七天后八天,共有半个月时间可供挑选。选哪一天上坟做清明羹饭,考究的人家还要翻老黄历拣日子,以图吉利。
上新坟按宁波乡俗,先人新葬,新坟三年之内必须正清明日扫墓,持续三年之后方可自由选择日期上坟。正清明日上新坟,原因不外乎亲人离世不久,抔土带愁,杂草含烟,思念殷切。上坟者一般为同辈及下辈,孙子辈上坟可随意。
清明羹饭宁波旧俗,做清明羹饭纪念逝去的亲属,寄托哀思,尤其是亲属死后三年之内,羹饭不可或缺。清代镇海人顾秉衡《清明即景》诗:“许多腊屐印苍苔,都为荒坟祭扫来,麦酒笋羹香满路,杜鹃花上纸钱飞。”上坟时,子孙们先在祖坟上培土斫草,扫清祭台,摆放福礼(菜肴),以保阖家平安。
宗祠祭祖宗祠祭祀一般都定在清明日下午三时在自家的祠堂里进行。先在全村敲锣,发动小孩去“拜太公”。宗祠祭祖由族长主持,族长为太公太婆敬酒后,子孙们叩拜祷告。族长宣读清明祭文:“时值三月,杜鹃花红,草木茂盛,四面春风。我祖葬此,上下西东,佳城福地,踞虎盘龙。音容虽杳,诚意可通,节届清明,跪拜祖宗。遵古祭祀,年年相同,伏惟我祖,降福无穷。”
祠堂祭祖照例要做清明羹饭。祭桌横放在堂前内太公牌位前,摆好祭品,菜肴炒煎焖炖均可,但求熟透,祭品一般共十六盘。
放鹞子
宁波老话讲:“正月拜岁吃瓜子,二月行会放鹞子,三月种田下秧子,四月晒场碾菜子”,时值清明,久雨乍晴,春光明媚,风向平稳,正是放鹞子的好时节。据1944年3月1日宁波《时事公报》新闻,当时鄞县民众教育馆举办过儿童风筝赛。余姚也曾于清明节举行风筝比赛,最终一长百余节的巨龙鹞夺魁。
当年的余姚鹞子以工艺精细见长,并屡屡在国内外获金奖,远近驰名。鹞子以竹篾为架,鹞骨多用细竹签扎成,要刮得光溜溜,然后绑扎骨架,绑扎时要把握中心,左右大小一致,上下轻重均匀,质轻纸透。以薄纸为翼,薄似蝉翼。再涂以各色颜料。鹞子形状,有雄鹰、蝴蝶、蜜蜂、燕子、仙鹤、凤凰、蜻蜓、鸳鸯、喜鹊、巨龙、蝙蝠等。宁波民间鹞子的图案寓意吉祥喜庆,有“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等。有些鹞子为丝绸面料,韧如筋,可折叠。
新鹞制就,纵之于旷野陇亩间,则风吹碧落,或俯或仰,仿佛真物穿行于云间。观鹞者欢呼雀跃,放飞者童心怡然。宁波老话:“鹞子放嘞高,回去吃年糕。鹞子放嘞低,回去出眼泪。鹞子放嘞远,回去吃汤团。鹞子翻跟斗,塞进灶屋洞。”
若将风筝系之以铃,则清音悠扬,倍添情趣。宁波老话讲:“鹞孟篁篁响,天日日日长”,“鹞孟”,指鹞子上用纸或竹片做的发声器;“篁篁”,拟声词;“天日”,白天。全句意思是在放鹞子的阴历三月,白昼一天比一天长了。
入夜,人们系小灯于鹞之牵线,串串小灯,燦若明星,人称“神灯”。
过去,有的人在鹞子放上蓝天后,特意剪断牵线,任凭清风将其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祛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