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01日讯 在舟山历史上,曾发生过一起人类海洋史上罕见的事件——明清三百年海禁史。海禁后,舟山四十六岛居民尽迁内地,三万多岛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繁荣的群岛变成废墟。
如今,岱山东沙的一位农民,撰写了19万余字的长篇“史记”:《内徙前后人与事——舟山明.清史话》,将这段坎坷的历史事件再现于世人面前。
他的名字叫郑信章,今年66岁。
看书,研读舟山海禁史
郑信章不是历史学家,不是研究学者,只是位仅上过五年小学的普通农民,现在市财政干校管门岗。“我虽然学上得少,书读得可不少。”郑信章酷爱看书,哪怕是家里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看到好书都会买,村里左邻右舍的书也被他借了个遍。
郑信章看的书很杂,尤喜读古书。古书往往惯用繁体字,在一般人眼里晦涩难懂的文言文,郑信章却看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从古书中,他慢慢读懂了中国,也对舟山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萌生了解读历史的想法。
小时候,郑信章常听老一辈人讲到舟山“海禁”“内徙”时发生的人和事,看到口述者一脸凝重满目悲怆,他也不由得肃然起敬。“可惜人家说得很笼统,我听来听去都是一知半解。因为迫切想弄清那段历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我就开始从书里找答案。”郑信章说。
写作,与历史面对面
20多年前,郑信章在翻看史书时,就开始有意识地留意、搜集有关舟山二次内徙的史料。2008年,当他看过《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后,又萌发了自己动笔写本书的念头。“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系统全面地追溯那段历史,让我们的后代更详细完整地了解家乡,了解祖辈们曾遭受过的苦难。”
2008年10月,郑信章正式开始创作。除了到处翻找相关书籍、查阅史料外,他只要一有空,便自掏腰包,去实地寻访、考察。“比如,其中有一章是写‘双屿之战’,我就坐船到六横。去之前我先搜集了很多详尽的资料,到了那里走一走看一看,既是对历史的凭吊,也是对资料进行一番验证,回来后再根据这些直观的印象着手写作。”郑信章说。
呕心沥血十余月,郑信章终于完成作品,并兴冲冲地拿去给市政协文史委、市史志办等专家过目,希望他们能提些改进意见。“他们看过以后,觉得这本书里涉及舟山内徙的内容还不够丰富,主题也不够鲜明突出。”郑信章欣然接受建议,再易其稿。历时两年多终于修改完成,并正式定名为《内徙前后人与事——舟山明.清史话》。
定稿,鲜活历史获肯定
郑信章撰写的这本《内徙前后人与事》,是根据《定海厅志》大事志年份顺序编写的,采用民间说书形式串联一起。自元朝末年方国珍义军攻占舟山,到投降朱元璋埋下祸根,直至清朝康熙二十三年展复令止,透析了舟山内徙整个的来龙去脉。
说起自己的这部“处女作”,郑信章谦虚中透着骄傲:“虽然我文化程度不高,历史水平、写作水平肯定跟专家没得比,但我参考借鉴的古书、史料、传说足有三四十本,海禁中涉及的很多事件和人物,我在这本书里都有详尽描写,而且文字通俗易懂。再加上我有独特的视角、理解和实地探访,这段历史读来会更加鲜活。”《内徙前后人与事》刚定稿时,郑信章捧着作品给自己的一个亲戚去评阅。这位亲戚看了觉得不错,又推荐给市政协原主席、市开发海洋振兴舟山促进会会长徐显伏看。“听说徐显伏刚拿到书时并没太大兴趣,后来他竟然看了两遍,又有感而发专门写了篇文章送给我,我就把它当作序了。”郑信章说。
出书,把历史还给后人
“每当读到明清三百多年来的禁海史,我眼前就会浮现出舟山祖辈们几次内徙的悲惨情景。鲁迅曾说过,‘读书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鉴今’。我觉得舟山人无论走得多远,官做多大,袋有亿万,都不应该忘记这段凄惨的历史。”郑信章说,尤其是舟山的年青一代,更应正视这段已快模糊的历史,在这里找到祖先的遗迹和遗志,并借历史动力,发奋建设自己的家乡。
出于这样的想法,郑信章决定尽快将此书付梓,与舟山市民见面。不擅电脑的他托人,将自己19万余字的手稿录入电脑,此后又一直辗转奔波联系该书的出版事宜。“如果找不到赞助单位,我就准备拿出积蓄,自费出版这本书。”郑信章说,自己管了十年门岗,有些微薄的积蓄,本来是打算留着养老,但现在为了出书,愿意都拿出来。“我正在准备创作我的第二本历史长篇《燎原海角之火》。从舟山成立党小组,到岱山盐民运动期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我都会在书里还原一遍。现在初步构思已经完成,历史资料也搜集得差不多了,过段时间再去宁波档案馆验证一下史料。我也希望,政府部门能给予研究舟山历史方面的民间出版物多一些扶持和资助,让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更有劲。”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