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一个是在杭州上市公司工作的高级白领,她叫张倩。
一个本是松阳大山里的普通农民,他叫阙祖发。
12年前的一场山林大火,虽然重创了救火英雄阙祖发的身体,却将素不相识的两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寒来暑往,当年的女大学生早已成家立业,重度烧伤的救火英雄也重拾生活的希望。
唯一不变的,是两人未曾间断的书信往来。十二年一瞬间,凝结真挚感情的点滴文字,与持续不断的相互关爱,让这段偶然结下的兄妹情谊,浓得难以化开。
“只要你需要,
我就会支持你每一天”
2000年3月27日,因村民用火不慎,松阳县大东坝镇树梢村发生森林火灾。正在附近干农活的阙祖发冲进火海扑救,想砍出隔离带阻隔火势蔓延,不料大风吹过,三四米高的火球将阙祖发吞没……
从疼痛中醒来,原本英俊的小伙子已被烧得面目全非——全身皮肤烧伤达70%,严重烧坏的眼睑使双眼再也无法闭合,手指扭曲变形,脚关节损坏,丧失了正常的劳动能力。
“那时候,不认识的人见到我,好像活见鬼一样。”每天对着镜子给眼睛涂消炎药看到自己的面庞,阙祖发内心经受着煎熬。活下去,还是结束自己的生命?极度绝望的情绪吞噬着他的心。在病床上躺着的第10个月,也是阙祖发最心灰意冷的时候。
来自大山外的一张贺年卡,改变了这一切。
“你好,我是一名正在大学读书的女生,昨晚看到了媒体对你英勇事迹的报道,我异常感动,随信寄去20元钱,我知道对你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但希望你知道在远方还有人为你祝福、关心支持你。请相信我,我今后每个月给你寄出20元钱。”落款是张倩,一名来自浙江工业大学的嘉兴籍大一学生。
贺卡上的100多个字,阙祖发反复细读,夜不能寐。诚挚的话语,打动了英雄因累累伤痕而近乎麻木的心。“写信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孩?为什么她承诺每月寄20元钱?还会不会有第二封信?”阙祖发心中有了牵挂,他犹豫要不要回信,也因那双烧得像鸭掌一样无法握笔的手而犯难起来。
请人代笔给张倩写了第一封回信,阙祖发在回信中写满谦卑和感谢的话语。
张倩很快又寄来了第二封信,她不仅介绍了自己的学习情况,还写道:“只要你需要我一天,我就会支持你一天,这是我的承诺。相信我。”
从那以后,每月一封附有20元钱的来信,成为阙祖发的生活期盼。
“老是让别人代笔,写不出很多我内心的东西。”为了能亲自给张倩回信,阙祖发开始训练自己右手残存的3根手指。3个月后,他终于能握起笔歪歪扭扭地给张倩写回信。
辨识信中的笔迹变化,张倩不断夸奖、鼓励阙大哥的进步。两人的信中称呼,也从最初的“同志、朋友”演变成“大哥、小妹”。
连阙祖发自己也不相信,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两个人,凭借一来一往的书信交流,竟然维持友谊12年。
“张倩让我知道,
我也可以活得有尊严”
3月的小雨淅淅沥沥。
从松阳县城行驶20多公里,我们来到阙祖发在大东坝镇树梢村的家。
适逢周末,阙祖发从武义打工回来,陪伴独自在家的老父亲。阙祖发的母亲从邻村改嫁过来,2005年母亲过世后,并无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很少与他和父亲联系。
黄土墙的房子塌了一角,屋里屋外都下着雨,潮湿阴冷的厅堂只有丝丝微弱光线。阙祖发住的那间小土屋里,更是黑漆漆一片。
“张倩第一次来,就睡在这张床上。” 2002年春节前夕,与阙祖发书信往来一年多的张倩,坐10多个小时的汽车,辗转来到树梢村看望阙祖发。
“我的房间,一般人根本不敢进。”阙祖发说,自烧伤后,兄弟姐妹尚且对他避之不及,张倩却一点也没嫌弃。
小黑屋里装着一台陈旧的空调,被擦拭得很干净。“这也是张倩送来的。”2002年7月27日,张倩第二次来到树梢村,为阙祖发带来全国各地好心人的两万多元捐款。
原来,第一次看望后,阙祖发的伤残程度和家境困难远比张倩想象的还要严重,她觉得仅靠书信往来,远远不能抚平阙祖发的心灵创伤。
张倩开始在学校为阙祖发募捐,又先后两次给媒体写信,请求发动社会帮助这位救火英雄。
经媒体刊登,一位不愿留名的企业老总专门送来3000元钱,委托张倩给阙祖发买一台空调。一些杭州的打工者也你50我100地汇钱给阙祖发。正是这些雪片般飞来的信件与汇款单,成为阙祖发重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柱。 (下转第二版)
爱如灯盏照亮生活(紧接第一版)随着与外界交流互动增多,英雄逐渐从阴霾中走了出来。
阙祖发的身边,总是携带着一个捆扎结实的塑料袋,里面包裹着很厚的一摞书信。摊开来,每封信的背面都工整地标记着大写数字“壹、贰、叁……”
“这一封是告诉张倩我可以种田、养猪后,她回复的。”阙祖发似乎已经熟记所有的书信内容,凭着编号就能轻易找出对应信件。张倩的这封回信,鼓励阙祖发“不能靠大家的怜悯过一辈子,要有尊严的活着。”
2005年,阙祖发在武义一家福利企业找到了工作,一干就是7年。找到工作后,他不仅婉拒了张倩每个月20元的资助,还坚持从工资中拿出300元赡养年事已高的父亲。
在多年的工友余兆田看来, “阙祖发和正常人没有区别。如果非要说区别,那就是做事更勤快,为人更热心。”车间负责人俞如青告诉记者,阙祖发吃苦耐劳,从不抱怨什么,还经常主动帮助其他工友。
“我并不后悔当初去救火,如果重选一次,我还会冲进去。”如今,阙祖发说,张倩既是他的好妹妹,更是他的大恩人,是张倩让他觉得“自己也可以活得有尊严,过着有尊严的生活”。
“你得相信: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记者在杭州见到张倩,她是一家上市公司的总经理秘书,保留着和阙祖发几乎一样的习惯:厚厚的一摞信被包裹得严严实实,54封来信的编号、日期,都一一标注在信封正面。
“今年春节我和老公去武义看过阙大哥,他带着墨镜、骑电动车去上班的样子,很神气!”张倩说,她永远也忘不了第一次去树梢村的情形:阙祖发的父母烧了满满一桌子菜,让张倩坐着吃,两位老人就在一边站着。她当时随口说了一句“油豆腐挺好吃的”,结果阙家就泡了整整一夜的油豆腐。阙家人对她的热情,让张倩感动至今。
在和阙祖发不间断的书信往来之外,张倩还不时收到阙大哥寄送来的山货、土产。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收到板栗。阙大哥行走不很方便,采栗子必须翻过村后的大山。”张倩说,她一想到阙大哥用并不灵活的手指剥生板栗就觉得心疼。也是从那时起,张倩把阙大哥看作可以依赖的亲哥哥。
“家里那么穷,每年却给我寄来一个烟熏的猪后腿。他们家一年只养得起一头猪……”张倩说着就哽咽了。
在采访中,张倩一再强调,在和阙祖发的交往过程中,她并非单方面的付出,阙大哥也一直倾听并见证了她的成长。她说:“人们常说是我在帮助阙大哥,其实我们是在互相扶持着对方。”
“从20岁到30岁,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10年,我经历了大学生活、找工作、在英国求学,包括回国后成家立业等,遇到过很多困难和挫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才会觉得情感的珍贵。”
2005年6月,张倩从浙江工业大学毕业,在一家以色列公司从事外贸工作。初出校门,缺乏工作经验,她却要独自应付客户。“那时,每天接单、跟单、协调进度、出货,工作成了生活的全部。”张倩说,她一度非常害怕接电话。就怕外国客户催促订单。工作压力让她几乎承受不住,深夜常常焦虑到失眠。
这时的阙祖发刚到武义工作,成为张倩的倾诉对象。“从同事关系、到应对客户,阙大哥的开导,让我走出校门之后,立即明白了该怎么做。”阙祖发的鼓励,给了张倩巨大的安慰和动力。
张倩说,尤其是独自在英国求学的日子,正是从阙祖发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她收获了一种不寻常的力量。“我常想,他被毁容了、整个人残疾了,还能够那么积极地面对人生,而我在异国他乡遇到的一点小委屈,又算什么呢?任何事情对我来说都不应是困难和挫折,我理应更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细心的张倩,梳理出阙祖发目前最需要帮助解决的4个问题——后续治疗、老父赡养、房子翻新、终身大事。
“因为没有眼睑,阙大哥的眼睛常年都是红红的,靠滴廉价的眼药水杀菌;被烧伤的关节也经常发炎,现在每天都需要涂药膏止痛消炎。”张倩此前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但想到公开报道可能会改善阙祖发现在的生活,她答应了。
在从陌生人到朋友、到亲人一样的12年中,阙祖发和张倩互为明灯,照亮了彼此的生活,也温暖着自己。
张倩告诉记者:“阙大哥现在工作的地方,就叫做玫瑰路。有时候你得相信,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一个是救火烧伤的勇士,一个是被英雄事迹感动的大学女生,两个素昧平生的年轻人,书写了一段纯洁的友情和美好的青春——
张倩与阙祖发的故事
(紧接第一版)随着与外界交流互动增多,英雄逐渐从阴霾中走了出来。
阙祖发的身边,总是携带着一个捆扎结实的塑料袋,里面包裹着很厚的一摞书信。摊开来,每封信的背面都工整地标记着大写数字“壹、贰、叁……”
“这一封是告诉张倩我可以种田、养猪后,她回复的。”阙祖发似乎已经熟记所有的书信内容,凭着编号就能轻易找出对应信件。张倩的这封回信,鼓励阙祖发“不能靠大家的怜悯过一辈子,要有尊严地活着。”
2005年,阙祖发在武义一家福利企业找到了工作,一干就是7年。找到工作后,他不仅婉拒了张倩每个月20元的资助,还坚持从工资中拿出300元赡养年事已高的父亲。
在多年的工友余兆田看来, “阙祖发和正常人没有区别。如果非要说区别,那就是做事更勤快,为人更热心。”车间负责人俞如青告诉记者,阙祖发吃苦耐劳,从不抱怨什么,还经常主动帮助其他工友。
“我并不后悔当初去救火,如果重选一次,我还会冲进去。”如今,阙祖发说,张倩既是他的好妹妹,更是他的大恩人,是张倩让他觉得“自己也可以活得有尊严,过着有尊严的生活”。
“你得相信: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记者在杭州见到张倩,她是一家上市公司的总经理秘书,有着和阙祖发几乎一样的习惯:厚厚的一摞信被包裹得严严实实,54封来信的编号、日期,都一一标注在信封正面。
“今年春节我和老公去武义看过阙大哥,他戴着墨镜、骑电动车去上班的样子,很神气!”张倩说,她永远也忘不了第一次去树梢村的情形:阙祖发的父母烧了满满一桌子菜,让张倩坐着吃,两位老人就在一边站着。她当时随口说了一句“油豆腐挺好吃的”,结果阙家就泡了整整一夜的油豆腐。阙家人对她的热情,让张倩感动至今。
在和阙祖发不间断的书信往来之外,张倩还不时收到阙大哥寄来的山货、土产。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收到板栗。阙大哥行走不是很方便,采栗子必须翻过村后的大山。”张倩说,她一想到阙大哥用并不灵活的手指剥生板栗就觉得心疼。也是从那时起,张倩把阙大哥看作可以依赖的亲哥哥。
“家里那么穷,每年却给我寄来一条烟熏的猪后腿。他们家一年只养得起一头猪……”张倩说着就哽咽了。
在采访中,张倩一再强调,在和阙祖发的交往过程中,她并非单方面的付出,阙大哥也一直倾听并见证了她的成长。她说:“人们常说是我在帮助阙大哥,其实我们是在互相扶持着对方。”
“从20岁到30岁,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10年,我经历了大学生活、找工作、在英国求学,包括回国后成家立业等,遇到过很多困难和挫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才会觉得情感的珍贵。”
2005年6月,张倩从浙江工业大学毕业,在一家以色列公司从事外贸工作。初出校门,缺乏工作经验,她却要独自面对客户。“那时,每天接单、跟单、协调进度、出货,工作成了生活的全部。”张倩说,她一度非常害怕接电话,就怕外国客户催促订单。工作压力让她几乎承受不住,深夜常常焦虑到失眠。
这时的阙祖发刚到武义工作,成为张倩的倾诉对象。“从同事关系到应对客户,阙大哥的开导,让我走出校门之后,立即明白了该怎么做。”阙祖发的鼓励,给了张倩巨大的安慰和动力。
张倩说,尤其是独自在英国求学的日子,正是从阙祖发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她收获了一种不寻常的力量。“我常想,他被毁容了、整个人残疾了,还能够那么积极地面对人生,而我在异国他乡遇到一点小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任何事情对我来说都不应是困难和挫折,我理应更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细心的张倩,梳理出阙祖发目前最需要帮助解决的4个问题——后续治疗、赡养老父、房子翻新、终身大事。
“因为没有眼睑,阙大哥的眼睛常年都是红红的,靠滴廉价的眼药水杀菌;被烧伤的关节也经常发炎,现在每天都需要涂药膏止痛消炎。”张倩此前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但想到公开报道可能会改善阙祖发现在的生活,她答应了。
在从陌生人到朋友、到亲人一样的12年中,阙祖发和张倩互为明灯,照亮了彼此的生活,也温暖着自己。
张倩告诉记者:“阙大哥现在工作的地方,就叫做玫瑰路。有时候你得相信: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