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阿姨说,同意老伴捐献遗体,是这辈子最艰难的决定。
浙江在线04月05日讯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又到清明节,吴佩珍想起了自己的老伴,如此写下了一篇“追思”——“我的老伴,申光,2009年11月25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享年79岁。”
吴阿姨把这篇追思交给我们,还有一个原因,想让我们帮她打听一个事:两年前有报道说,杭州将为遗体捐献者建‘纪念碑’”,这件事如今不知道怎么样了。
19岁那年,他向我借一本化学书
吴阿姨是温州人,认识申光的时候,她19岁。
他俩住在一条街,”我住在东边,他住在西边,有一天他看到我,突然问我,可不可以借他一本化学书?我说,好。”
在吴阿姨心里,老伴始终是她的偶像。老伴的革命史,吴阿姨如数家珍:他1947年4月参加革命,先后亲历过豫东、济南、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及以后的抗美援朝、解放一江山岛战斗。1978年10月转业,1986年6月离职休养。
吴阿姨说,老伴的身体一直很好,没想到会得这个病,检查出来已经晚期了。
2009年,申光因胰腺癌不治,去世。
他要捐遗体,是我最艰难的决定
2005年的一天,申光拿来一张“自愿捐献遗体登记表”。
吴阿姨说,他什么事我都支持。“他热心公益,凭在部队积累的政法工作经验而取得的专职律师证书,以法律援助的形式为残疾人义务服务十年有余。”
申光当年和景宁山区的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小女生结成帮扶对子,女孩后来跟他情同父女。
“唯独遗体捐献这个事,我坚决不同意。”
因为吴阿姨的不同意,申光的遗体捐献事宜在2005年搁浅(遗体捐献必须家属签字同意)。
“之后,他有机会就跟我说这个事,说他一生经历战争无数,认识的不认识的战友在身边纷纷倒下,生死一线间。他说他本身就是个幸存者。我没想到,等到他病危时,话都讲不清楚了,他还要讲这个事,说要我帮这个忙。我只能忍痛说好”。
两年前,有报道说要建纪念碑
“老伴去世后,家庭成员举行了一个简单的遗体告别,他的遗体就被带走了。两年后,我们接到通知,可以去领回来了。那时已经是一捧骨灰了。”
2010年4月,有媒体报道——“杭州将为遗体捐献者建纪念碑”。
吴阿姨说,事情已经过去两年了,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记者找到当年的报道,报道上说当时杭州市相关部门正在协商,准备调研、选址等一系列事宜。
此后,有关领导在不同场合也表达过,不仅要建纪念碑,最好还要有配套纪念馆,把那些遗体捐献的感人事迹也陈列出来。
建“纪念碑”,实施起来不容易
记者昨天联系了省、市红十字会相关人员,了解这个事。
省红十字会有关人士说,当初是有这个设想。但是实施起来不那么容易,需要各方协调。“先要立项,而后经过土管部门,土地到底是行政划拨还是招拍挂。之后还要规划审批,设计、资金落实,建成后还需要专职管理。”
整个过程牵涉到众多部门。而杭州目前还没有相关遗体捐献的地方条例支撑,不像宁波,有遗体捐献的地方条例,提出要“缅怀纪念”。
杭州市红十字会相关人士说,纪念碑的事确实搁置了两年,目前杭州正在准备就遗体捐献制定地方条例,届时考虑把纪念碑这个事也纳入其中。
记者在网上查询,目前在国内,已经有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宁波等城市,为成功捐献角膜或遗体的志愿者,建起了“永久性纪念碑”。
2006年,南京甚至为一位年仅5岁、捐献了遗体的小龙龙,在雨花台功德园立碑。
吴阿姨为什么那么想有个纪念碑?“家属可以经常去那里看看他,对我们家属是一个安慰,对别人也是一种鼓励,”吴阿姨说,“这是我这辈子最艰难的决定,遗体捐献,这个事情不容易的”。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