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著的探索
双龙戏珠石碑的来龙去脉算是画上了一个句号,但张云鹏对许汝霖的探知没有停止。随后,他对海宁许氏家族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据许氏家谱记载,许汝霖的先祖是唐代忠臣许远。许远在抗击安史之乱战争中不畏强敌,为国捐躯,民间将其视作关公式的忠义英雄供奉祭拜,至今在河南、福建、台湾、广东等地仍有不小的文化影响力,不少许姓人都尊许远为远祖。为了了解更多的许氏家族历史,张云鹏数次前往杭州、上海的图书馆,并且走访了海宁的不少乡村,最终找到了许远墓的确切位置。
尽管许远、许汝霖在海宁地方史料中均有记载,但是,对于这样的人物,一直鲜有人去刨根问底。张云鹏打工之余对许氏家族研究一事,在网上传播开来,并得到了许氏后人的响应,有人专程从北京、江西等地来到海宁寻祖,拜谒许远墓地。这不仅成为张云鹏继续研究许氏家族的动力,也让他看到了文化研究的魅力所在。
“关于许氏,我有很多的问题,一定要弄明白。不是他们,我就回西安了。”张云鹏说,他当时对自己在海宁的第一份工作并不满意,一天连上12个小时的班,一个星期上6天,收入也不比在天津多,一个月才1200元,最主要的是没时间到图书馆看书。
可是,感觉“挣钱少”的张云鹏随后换了一个收入更低的工作——到史东山故居值班守夜。这个工作当时每个月只有几百元,但张云鹏还是很喜欢:“这样能省下房租,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
他所说的“喜欢的事情”,就是搞他的研究。
张云鹏对海宁文史的研究十分庞杂,从徐志摩,到顾况,到颜真卿和海宁的关系,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参与世博会的清代官员李圭,再到连战夫人连方瑀的祖辈探究……每一个带有历史谜团的问题,他都痴迷。他几乎走遍海宁的各个乡镇,在现实的环境和浩瀚的史料典籍中探索着海宁的历史瞬间。
浪漫的追求
如今,张云鹏作为海宁博物馆的一名编外合同工,做着搜集、整理申报历史文化名城资料的工作,这样的打工,收入依旧很低。前些日子,一家企业招聘宣传、策划人员,月薪5000元,福利、奖金另算。这样的报酬,在张云鹏眼里已属“高薪”,他本已顺利应聘,但仔细考虑过之后,他还是选择了放弃。
“挣的钱是多了很多,但那不是我喜欢做的事。钱,我不需要很多,日子能够过得去就好,要我放下海宁的文化研究,我舍不得。”张云鹏或许早已忘记了当初来海宁的初衷和目的。对于金钱,他从不贪求;对于未来,他总是抱着随遇而安的态度。他说,尽管挣得少,但他如今在海宁的生活,比在天津踏实。
在海宁的5年里,张云鹏俨然已成为一个业余的地方文史专家。他会很详细地向你讲述某一位海宁历史名人的精彩故事,会随口诵出几句徐志摩鲜有人熟悉的诗歌,会告诉你刚刚从身边过去的某一座古桥、一座古建筑的前世今生,会生动地描绘西山、东山脚下曾经的传说。即使是一辈子没离开过家乡的海宁人,绝大多数也不比他更了解海宁昔日的辉煌,海宁文化圈里的一些朋友遇到疑难问题,也不时来向他这个外乡人请教。
不关注自己现实的生活,一心痴迷于和自己并没有多大关系的海宁历史,这样的选择带着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对于这样一个如此痴迷于海宁文史的外来打工者,一些人称其为“奇怪的人”。不过,有一个被张云鹏这种精神打动的朋友如此评价他的“怪”:“这个怪字,就是一个‘心’加个‘圣’。古代多少圣人在一般人看来,不也是很怪吗?”
评价如此之高,张云鹏并不接受。他说:“这是我和海宁的宿命,我就是个打工的。”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