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06日讯 一提起“花鼓戏”,多数人会想到大名鼎鼎的湖南花鼓戏;在“百度”里输入“花鼓戏”这三个字,搜索出来的也是湖南、湖北、安徽等地的花鼓戏。殊不知,桐乡的花鼓戏曾经也是当地家喻户晓的一个剧种,只是现如今,这个地方小戏已经慢慢没落,甚至面临着绝台的危机。
又名“挑香担”
昨天,记者来到桐乡乌镇,见到了传说中仅剩的6位桐乡花鼓戏表演者,只见她们穿着华丽的戏服,头上戴着各种美丽的头饰,挥舞着水袖,唱腔委婉,一颦一笑无不透露出角色的悲喜,“老太婆独坐在家门……”她们表演的节目是《王氏卖布》。
表演结束后,记者在后台找到了这几位表演者,“我已经77岁了。”说这话的老人叫屈娟如,是这6位表演者的负责人,“我们六个人中,我的年纪最大,最年轻的67岁。”她告诉记者,六人的平均年龄应该有70岁了,而现在,桐乡花鼓戏的表演也就靠着这几个人在维持。
据介绍,桐乡花鼓戏又名“挑香担”,属地方小戏,与湖南的花鼓戏完全不同,“整个曲调有点像湖州的湖剧。”因其题材源于农村生活,剧情短小精悍,曲调流畅活泼,且以方言演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上演的都是以本地居民津津乐道的传闻旧事为原型而创作的剧目,传统剧目有《乌镇北栅头》、《陆雅臣卖妻》、《尼姑庵里卖草药》等。
如今只剩6人
说起桐乡花鼓戏的兴衰,作为过来人的屈娟如不禁感叹,“桐乡花鼓戏有200多年的历史,我从小热爱唱越剧,14岁时开始唱花鼓戏。”据史料记载,1952年,崇德县文化馆帮助组建了民爱花鼓戏小组,当时的成员只有12人,到了1959年12月,桐乡县文教局又组建桐乡县花鼓戏剧团,人员增加到30人。此后剧团屡有变更,演员或者改行或者回农村。“当时我们团里很多人都改行了,有的去了厂里,也有的去做白事行当了。”屈娟如无奈地说,花鼓戏从那时起就慢慢没落了。
直到1980年春,部分花鼓戏老艺人自发组成民间团体性质的桐乡花鼓戏剧团,农闲时节在桐乡、海宁、余杭、德清等地演出。“有一次去海宁农村表演,当时还下着雪,当地的村民搬来自家的凳子挤满了稻田,场面非常热闹。”回忆起往事,屈娟如露出了笑容。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电视的普及,桐乡花鼓戏受到冲击,剧团再次停止演出。而现在仅剩的6个人中,有5个是曾经“桐乡花鼓戏剧团”的成员,还有一位是“半路出家”的越剧表演者。
面临绝台危机
说起桐乡花鼓戏,许多老年人还有记忆,“当时桐乡有个花鼓戏剧团,总是会到我们这里来表演。”家住濮院的蒋阿婆已经80岁高龄了,说起“挑香担”她还记忆犹新,“那时我还年轻,但是后来却消失了,近20多年没有看到了。”
如此受欢迎的本土小戏怎么就销声匿迹这么多年?它是否还能再现往日辉煌?“现在唱花鼓戏的,整个桐乡就我们六个,而且我们年纪都大了。”说起未来,屈娟如非常无奈,“我们打算唱到唱不动为止,只是现在没有接班人。”她说,年轻人不愿意学这个戏,“我们唱戏的工资不高,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都嫌低。花鼓戏是地方小戏,只能去农村这些小地方唱唱,不像越剧这些大剧。”
“等我们唱不动了,‘挑香担’就要绝台了。”采访最后,屈娟如说出了自己的担忧,“挑香担”这朵桐乡民间艺术的奇葩不知还能存在多久。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