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6.26.3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6.26.3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嘉兴 正文
从草棚育菇到"蘑菇工厂" 嘉善传统食用菌产业破瓶颈
2012年04月09日 09:08:42

   浙江在线04月09日讯 汽车行驶在嘉善县姚庄镇乡间的水泥路上,沿途可见散落在农田里的一个个稻草大棚,那是嘉善传统食用菌产业诞生的“母体”。此行的目的是见证蘑菇大棚在新时代的变迁,而这生产载体变迁的背后,则蕴含着一个传统产业的蜕变。

  姚庄镇素有“中国蘑菇之乡”的美誉,种植蘑菇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发展至今,全镇蘑菇单季栽培面积已达2000万平方尺,是嘉善“白色”产业带的主导区,也是浙北最大的蘑菇生产基地。

  然而,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嘉善的菇农们遇到了共同的难题:蘑菇栽培季节性极强,每年上市的时间很集中,而有大半年的时间菇房基本闲置。如何才能最大化地利用资源?如何才能拉长蘑菇上市的周期?针对这些问题,菇农们开始在大棚上面做起了文章——食用菌工厂化生产。

  “这里有28个出菇房,总栽培面积9万平方尺。”菇农丁文峰带记者走进了他新建成的蘑菇“大棚”。全然不同于传统蘑菇大棚的模样,这里没有一根稻草,全是钢筋水泥浇筑的“车间”,内壁是清一色的保温材料。

  “如果菇房里面的气温低于8摄氏度,蘑菇就会停止生长,而高于25摄氏度时,蘑菇就会直接死掉,它们对气温很敏感。”丁文峰说,传统的蘑菇大棚是“靠天吃饭”,一年一季,现在采用工厂化的生产模式,就可以灵活、准确地控制菇房温度,进行恒温生产,而且基本每2个月就能收获一季。

  尽管丁文峰种蘑菇的时间不长,可他在上海有一个4万平方米的蘑菇基地,实践经验很丰富。“传统大棚里的温度不能保证,蘑菇的产量就无法保证;蘑菇季节性地集中上市,供过于求,那么蘑菇的价格就自然无法保证。”说起传统蘑菇大棚存在的弊端,丁文峰深有感触地说,传统大棚种蘑菇用工强度又高又集中,每人每天300元,不仅生产成本增加了,而且还经常会出现“用工荒”。相对而言,眼前的这个工厂式的蘑菇大棚,就不存在这些困扰。

  丁文峰的蘑菇“工厂”正在进行最后的设备调试,他打算近期育种,等5月份传统蘑菇大棚不再出菇的时候,他的蘑菇刚好上市。反季销售,价格好不说,恒温生产预计每平方尺的产量至少能够提高50%。

  相对于丁文峰种植的双孢蘑菇而言,姚庄镇清凉村张加飞种植的杏鲍菇则“娇贵”得多。“刚开始种蘑菇的时候,我用的是钢管大棚,外面罩上遮阳膜,可是放进去十个菌包,结果近一半长不出蘑菇。”张加飞告诉记者,杏鲍菇的栽培对温度、光照等方面都有要求,现在使用的“大棚”由一整套电脑系统控制,可以随时调节里面的生长环境,除此之外,基地还配备了操作间、接菌室、育菌库、出菇房和包装间等,从配料到发酵再到培育,所有的工序基本上都是机器操作,省心省力,还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据了解,早在去年1月份,张加飞就开始了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试种,经过1年多的尝试和完善,现在已经正式开始采摘。目前,张加飞有10间出菇房,每间放了6000袋左右的菌包,基本每天都能摘上500多公斤。问起利润,张加飞笑着说,这得问财务人员才能算得清楚。

  稻草大棚、钢管大棚,尽管大棚的起点不同,最后却都走向工厂化生产的模式。大棚的变迁,又一次昭示了科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的巨大力量,也彰显了一个传统产业突破生产瓶颈,开始它的蜕变之旅。

  
来源: 嘉兴在线 作者: 薛佳红 金 丰 刘文书 编辑: 施菲菲
16国老外浙江农村体验过年

16国老外浙江农村体验过年

每日关注
  • 一线湖景房成露天厕所 新年愿望不再有人随地大小便
  • 大头儿子官司上身 杭州公司向央视动画索赔156万元
  • 传销“老总”在咖啡馆里开年会 被诸暨警方一锅端了
  • 每10分钟攻击三国主题网游 玩家和游戏公司彻底抓狂
  • 环卫工人愿年轻人少放点鞭炮 盼着回家吃一顿团圆饭
相关阅读
微信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往期回顾

  • 浙江公安践行“平安浙江”大型报道
    浙江公安践行“平安浙江”大型报道
  • 迎接G20 人人讲文明——做文明有礼浙江人
    迎接G20 人人讲文明——做文明有礼浙江人
  • 开局之年谋新篇-聚焦2016全国两会
    开局之年谋新篇-聚焦2016全国两会
浙江即时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