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0日讯 提起武义县婺剧团的《双狮图》、《讨饭国舅》等经典剧目,不能不提到这几部作品的作曲人———胡奇之。在他40余年的作曲生涯里,为昆剧、京剧、婺剧三个剧种的100多部剧本作曲。他的戏曲人生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
酷爱音乐,10岁制二胡
今年68岁的胡奇之,老家是永康石柱镇江瑶村人。从小酷爱音乐,在他七八岁读小学时,就跟老师学敲鼓,能完整地把婺剧《花头台》敲下来。
在课余时间,他喜欢看大人拉胡琴。为了能拥有一把自己的胡琴,他便通过看胡琴的构造,自己动手制作。村里没毛竹,就把扫把柄锯下来替代;没有蛇皮,就用蛤蟆皮替代;没有马尾,就从蓑衣上抽丝替代。
一把胡琴做下来,只有两根弦是用鸡毛从货郎那里换来的。然而,如此山寨的“二胡”竟然也能用。胡奇之说,他当时连睡觉、走路,都在背曲谱、打节拍。
弃学从艺,16岁能挑大梁
胡奇之读初中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家里揭不开锅。为了能早点工作,1960年9月,在新学期开学初,他瞒着家人偷偷报考了武义县昆剧团。
进剧团后,他被安排在乐队,学正吹。过去的老艺人一般都不识谱,而他因上过几天的现代音乐课能识乐谱,所以学起来特别快。仅一个月时间,就学会了一本大戏。当年12月,他就上了正吹的位置,那时他才16岁。
偷师学艺,成作曲多面手
“曲乃半壁江山”,它集中体现着每个剧种的艺术风格,关乎一个剧种的兴衰。当时的武义昆剧团的戏曲作曲已经是青黄不接、人才断档,仅有年过半百的徐三连一人在作曲。
有着强烈求知欲的胡奇之,平时总是喜欢跟徐三连走在一起,在旁边看他谱曲。时间一长,他也渐渐摸到了其中的门道。有一回,徐三连在给新戏《夺印》作曲,胡奇之主动请缨,央求徐三连给他一选段作曲试试看。结果很成功,老师没有改动就直接采用了,这让他信心大增,他成了当时最年轻的作曲人。
文化大革命时期,昆曲不能演,所有戏都得重新作曲。为了学会京剧的曲调,他冒着风险,从金华土产公司里找了几百张即将集中销毁的京剧老唱片、老曲谱……
1974年,县昆剧团并入县婺剧团后,他又专注于婺剧作曲。在武义婺剧团时期,也成了他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他创作的曲调优美动听,注重声腔艺术,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特色,在民间流传颇广。成功为《闹九江》、《双狮图》、《胡公大帝》、《长乐宫》等近百本剧本作曲,荣获多次省市大奖。
传承发扬,桃李芬芳春风种
胡奇之每天伴随着音乐,音乐每天也伴随着他。1996年,胡奇之被二职校戏曲班聘请为音乐老师,一教就是5年。2006年12月,受兰香艺校的邀请,胡奇之再次重执教鞭,负责教唱、乐理和乐队。现在他依旧坚守教育岗位,为婺剧输送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闲暇时,胡奇之热衷于群众艺术,经常抽空去社区、农村指导群众乐队。2009年,他与一帮朋友成立了梅郎民族乐队,并被推选为队长。现在,他会经常组织乐队参加各种演出。
- 武义五金工具博览会开幕 电动工具最新潮流
- "一事一表"抓落实 武义千名干部下基层不走过场
- 武义县组织镇街“一把手”交流两新党建特色工作
- 朱凤鸣,武义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武阳工商所所长
- 武义又现一座“夺命桥” 村民迫切盼望修座安全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