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师范大学公布的一份“中国彩民行为网络调查”,让“问题彩民”群体浮出水面。
所谓“问题彩民”,是指心理上呈现病态的彩民。这类彩民往往呈现出一种对彩票在精神上“成瘾”的症状,进而演变成生理问题。
调查显示,我国彩民已达两亿多,其中“问题彩民”约700万,“病态彩民”在100万—200万,“重度问题彩民”达到43万。他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岁—45岁,多为高中和大专学历,月收入1500元—3000元,绝大多数感觉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属于中层以下。
对于这一“倒U现象”,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门办主任朱长江解释:“对于初中以下学历的人来说,他们对于自己本身的期望值没有这么高,实现基本的保障就满足了;而对于更高学历的人来说,并不依靠这一方式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成功。而对于身处中间层的他们,很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苦于没有实现的途径,于是采取这样的方式。”
我国病态彩民有一二百万
为买彩票四处举债十几万
“中国彩民行为网络调查”显示,我国“病态彩民”在100万~200万,极端病态彩民在43万左右。
所谓病态彩民主要表现为,彩票越买越多心里才高兴;不买彩票就难受;因购彩与亲朋产生矛盾,影响了人际关系;因购彩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彩票支出费用超过月收入,影响了生活质量等。
调查显示,购彩上瘾与文化程度无关,有些高学历的彩民每天花在购彩上的时间多达4小时,确实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购彩人九成为男性,但是问题彩民中女性并不少,女彩民更容易上瘾。
病态彩民的表现各不相同。比如,认为自己一定会中大奖,今天没中,只是运气不好;每天花费四五个小时,研究哪一串数字会命中等。
为买彩票四处举债十几万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门办主任朱长江说,心理学上讲,彩民的病态行为实际上属于一种心理疾病,他的门诊中就碰到过病态彩民。
陈先生(化名)今年四十岁出头,2008年左右开始研究彩票,投入越来越大,每个月买彩票要花去近五千元,接近家庭收入的一半。再后来,陈先生谎称哥哥家发生意外,在外借下了十几万元的债,又不时向单位的同事和下属借钱,屡借不还,领导找他多次谈话未果,只能找到陈先生的爱人摊牌。目睹变得都快认不出来的丈夫,陈太太万般无奈,以离婚相要挟让他去看心理医生。
在心理门诊,陈先生道出了自己买彩票的初衷:自己是农村出来的人,大学毕业后虽然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结婚买房、家庭开销,都是妻子家出的钱,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希望通过买彩票中大奖,让自己在妻子家面前长些脸面,增加点自尊心,没想到就此一发不可收拾。
“他这已经是成瘾行为,而且比较严重,影响到了正常工作和婚姻生活。”朱长江说,“目前已经采取了药物治疗。”
有研究表明,对有成瘾行为的人进行脑部功能磁共振检查,发现大脑额叶及海马等地方代谢异常,另外血液单胺类物质检测也发现有异常,说明成瘾行为和脑部生理生化改变是相关的,所以有必要使用药物让脑功能恢复正常,从而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
朱长江说,除了吃药以外,陈先生能够主动配合治疗,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才是最主要的。
关于“问题彩民”,浙江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主任蒋萌也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在正常收入不足以满足自身需求时,很多人都想到了彩票。因为彩票可以用它事实存在的几率,给很多人带去改变命运的希望。当那些几百上千万的巨奖消息一个个在脑海中徘徊的时候,一些无法控制自身欲望的彩民上瘾和深陷其中,也就成了一种必然。这些彩民,就是“问题彩民”的来源。而在浙江这样一个经济大省,确实也存在着一些不够理性的“问题彩民”。
自我控制能力可以后天习得
其实,大部分有成瘾行为的人,自身控制力较差,但是,理性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习得的。
“首先很重要的是支持系统,就是周围朋友的关心、家庭亲人的支持关爱,工作的稳定和保障。其次是积极乐观的个性,虽然个性不会更改,有些人个性比较消极悲观,但是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得到改善。最后一条,要学会面对现实,接受客观存在的世界。”
朱长江表示,很多人就是不愿意接受现实,钻牛角尖,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超价观念。例如,有些人认为,自己只有通过购买彩票,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别无他法,深信不疑。而这一类人,多为完美主义者,但是这种完美是主观的、具有非常自我的表现,同时又伴有依赖性人格,“问题彩民”则可能表现为依赖购买彩票这一行为。
“我们的大脑在遇到挫败感事件时会做出提示,建议规避这类事件,但是此类人群会有逆反心理,强化从事这一事件的意识。在这一期间,其实他们本身非常痛苦,陷于纠结与矛盾之中,但是一般两年后,病人开始麻木,也就是他的超价观念已经形成。”
指导专家/朱长江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门办主任
(每日商报 实习记者 谢晨 通讯员 徐勤)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