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1日讯 六年的辛勤耕耘,六年的春华秋实。
回首新农村建设六年来的日日夜夜,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民增收、推动民生改善为主线。淳朴的丽水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汗水改变着家乡的面貌,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收入持续高增长,农村改革不断深入。2010、2011两年连续获省新农村优秀奖。
在这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美好季节里,走在希望的田野上,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景象。田野正绿,家园正美,处州大地正焕发着蓬勃生机。
农民口袋越来越鼓
鼓起钱袋,是农民能够感受到的最大实惠。
六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农民增收六大目标”,加快农村新型产业培育,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农民收入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增收渠道更加多元化,农家乐、来料加工等农村经济新型产业蓬勃发展。
绿树环绕,鸟儿啾鸣,村道整洁,小溪流淌……遂昌县大柘镇大田村依托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和汤沐园温泉的有力带动,村里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达43家之多,一举成为遂昌农家乐第一村。“汤溪寻梦山”农家乐经营户王君兰告诉记者,去年他家实现纯收入20多万元,比过去全家外出打工足足高了5倍多。
冲着绿色、清新、静雅的洁净乡村养生魅力,越来越多的人流、资金流涌进大田。去年,这个只有500多户的小山村,共接待游客11.8万人次,实现收入420多万元。
到2011年底,全市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264个,三星级以上农家乐经营户(点)达到290家;全年共接待游客461万人次,实现营业总收入4067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2%、104%。
绿色生态农业硕果累累。全市以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基地为目标,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经济平稳发展。2011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11.2亿元,年均增长8.6%。优势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精品农产品比重明显提高。食用菌、蔬菜、茶叶、水果、毛竹、药材和花卉苗木七大产业实现产值62.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55.9%,比2005年提高6.7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2011年底,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63家,其中超亿元的31家,全市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023家,共有社(会)员7.04万人,带动农户42.7万户。高效生态农业成效显著。全市已有427家企业累计获得有机食(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产品认证573个,其中绿色食品76个、有机食(产)品144个,无公害产品353个。
近四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年均15.6%的高增幅,增幅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其中,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09元,增幅达到19.5%,增量和增幅双创撤地建市以来之最。
农村环境越来越美
通畅的康庄公路,阡陌纵横的农田水利渠网,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干净漂亮的农家院落,装修别致的乡间房舍,丽水新农村,处处荡漾着现代化和谐文明之风。
“走,跳健身舞去!”每到晚饭过后,松阳县新处乡坳后村的广场上就显得特别的热闹,上至六七十岁的老婆婆,下至十几二十的年轻姑娘,都会随着悦耳的音乐欢快起舞。
坳后村原处在海拔500多米的山腰上,交通极为不便,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为了彻底改变村里落后贫困的面貌,村两委干部抓住县里出台的政策机遇,实施“下山脱贫”。几年过去了,坳后人终于告别了“挑山夫生活”,全村建成新房80余幢,几乎家家用上了太阳能,越来越多的小车跑进了农户家。
2008年,我市实施以整村搬迁为重点的十万农民异地转移工程以来,累计完成工程投入资金38.4亿元,共建成农民异地转移安置小区(点)126个,完成农民异地转移搬迁2.78万户、9.5万人,其中完成整村搬迁(含自然村)1130个,实现“退宅复垦”面积10269户、6528亩,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的良好成效。
针对农民建房难问题,2007年我市专门成立了农民建房协调办公室,调研完善了一批农民建房政策,2009年,又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到2011年底,全市共启动实施旧村改造568个村,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3.7万户。
美丽乡村创建中,我市以“三沿”整治建设为抓手,推进“三清三治三改”。2011年,完成了365个“三沿”村庄的整治提升,农村垃圾收集覆盖率达到了91.65%,村庄绿化和沿线林相改造效果明显,连续第二年获得村庄整治工作“省级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我市在全省率先亮出了以“秀山丽水、养生福地”的整体创建品牌,9个县(市、区)及丽水经济开发区以“民富、村美、风正”为总要求,根据地方实际分别编制了相应规划和出台专项配套实施政策,并立足地域人文特点,提出了美丽乡村创建9大地方品牌,“一县一主题、一路一特色、一村一景致、一派好风光”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日趋成形。
农村民生不断改善
“孩子上学、老人看病比以前好多了!电脑、有线电视都安上了,村里还通上公交车了……”龙泉市西街街道下樟村党支部书记郑东升笑着说。
下樟村距龙泉市区并不远,只有6公里,但之前有4公里是机耕路,蜿蜒曲折,只有3米宽的路面还坑洼不平,过去,村民们出行总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2011年11月25日,下樟村通村公路——浙江省实施通村公路建设计划中的最后一条通村公路终于建成通车,路变直变宽了,城乡公交车也开进了村里。道路畅通了,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古朴的村庄、秀丽的风景更是吸引了许多游客纷至沓来。
“要想富,先修路”,已成为老百姓的共识,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都通上了康庄路,四通八达的道路连接着乡村农民的新生活,也缩短了城市与乡村的差距。
让农民更高兴的是,他们开始像城市居民一样,逐渐享有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弱有所助、幼有所学的权益。
2011年,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86.1万人,参合率达95.7%。筹资水平达到每人323元,其中统筹区域(县域)内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
2011年末,全市农村低保对象67843人,农村居民低保平均补差达到140元/月,我市城乡居民养老实现全覆盖。
“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快速推进,全市累计实现开设农村连锁便利店的行政村1772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62.2%。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05年的3293元增加到2011年的5954元,年均名义增长10.4%,膳食结构追求营养和保健,穿着讲求舒适和个性化,高档耐用消费品大量进入普通居民家庭,移动电话、电脑、汽车成为普通家庭竞相拥有的物品。
山绿了,路通了,水来了,民富了,村美了,人笑了,丽水广大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这片沃土上,丽水人民正在描绘一幅新农村建设的美好画卷。
- “开春犁田喽!” 四百年前农耕盛况重现丽水遂昌
- 丽水缙云为“三沿”地区荒地换“新装”
- 今年丽水市计划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4500套
- 丽水青田为企业开展上市业务培训 目前尚无企业上市
- 丽水缙云数万名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