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在线04月16日讯 昨天上午11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器官移植及肝胆胰外科开拓者之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郑树森院士精神奕奕地出现在“钱报名医公开课”第二讲《癌中之王——肝癌的预防和治疗》的课堂上。
台下,满座。这是他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第一次做客钱江晚报,面向公众开讲有关肝病的科普课。
“有机会讲讲肝癌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我平时更多的是给本科生、研究生讲,或是去国内国际大会上做交流。我希望结合我们的工作,讲一下科普知识。”郑树森一开场就如此表示说:“以前一说癌症,就觉得肝癌是最可怕的,但是现在,随着医学的进步,肝癌也没那么可怕,只要早期发现,早诊早治,很多肝癌病人都可以生活得很好。大家要有信心,不要听到肝癌两字就害怕。”
这句话,立刻把听众的好奇心提了起来。坐在记者旁边的听众,好几次想抬手鼓掌,都因为内容太过精彩,不忍打断。
即便如此,抑制不住的掌声,依然不断响起。
记者数了一下,3次掌声,最为热烈:
第一次鼓掌,为中国专家的国际视野
肝癌号称“癌中之王”,是全球第六位最常见癌症,是第3位癌症致死原因。同时由于乙肝及乙肝相关的肝癌在我国有着很高的发病率,导致我国肝癌发病例数占全球55%,死亡率占全球45%。在我国,目前每年约有32万例肝癌患者死亡。
怎么办?
郑树森说,这样的大病,中国人只能依靠自己来解决。
2009年11月,世界胃肠道组织推出肝癌的全球预防指南《肝癌:全球视野》。
“我非常荣幸,成为参与这个指南编写唯一的一位中国大陆的专家代表。在指南编写过程中,我们把中国的情况都加了进去。因为中国是肝癌大国,肝癌预防,我们要有发言权。专家组的成员们都接受了我的观点。”郑树森说。
一名一直站在走道上听讲的年轻男子,毫不犹豫地带头鼓掌:“中国医学界,就该有这样的水平和底气!”
第二次鼓掌,为肝移植的“杭州标准”
说到郑树森,不得不提肝移植。
他说,当前肝脏恶性肿瘤仍是我国肝移植的指征之一,肝移植是肝癌根治性治疗方法。
然而,肝癌病人该不该做肝移植?这就牵涉到一个标准问题。
1996年后的世界标准是“米兰标准”:5厘米以下直径的肝癌可以做肝移植。
但是,按照这个标准,很多中国人无法做肝移植手术。
“2006年我提出了‘杭州标准’:肝癌直径8厘米以下就可以肝移植;如果肝癌直径超过8厘米,但如果甲胎蛋白水平低于400 ng/mL,病理切片显示肿瘤属于中或高分化的,也可以做肝移植手术。”
这个标准,得到了国际移植学界的高度评价。
“杭州标准”使肝癌肝移植受者范围扩大了37.5%,让更多的肝癌患者得到肝移植机会。
“我们做了20年的努力,做了1099例肝移植,其中422例是肝癌肝移植,在全世界的数量、质量都是很有名的。这也是浙江人民的福音。”郑树森说。
掌声再度响起。
记者身后,一名带着孩子来听讲的中年人说:“我就是肝癌,做了手术又复发的。我在考虑做肝移植。听了郑院士的话,我觉得很有信心。”
第三次鼓掌,为肝移植病人的精彩生活
在身体里装入别人的肝,生活会否变得病病怏怏?
郑树森说,浙一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肝移植中心之一,“好多病人组成肝友会,身体非常好,看不出做过移植。”肝友们的10周年生日会,经常邀请郑树森参加。这让他深感兴奋。
在浙一,胰肾联合移植的病人已经存活超过17年,创下亚洲存活纪录;肝肾联合移植从1999年以来,已经完成25例,并保持中国肝肾联合移植的存活纪录;肝友们结婚、聚会、爬山、游泳,甚至参加全球移植运动会捧回金牌……
“其实,移植病人,也可以和普通人一样活得精彩!”郑树森说。
不小的会议室,掌声响彻。
记者边上的听众这次也忍不住大力鼓掌:“好样的!”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