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教育04月16日讯 (通讯员 朱春佳 记者 俞雯祺) 一个巴掌大小的方盒子加上一个电动方向盘,就能让一台高速插秧机变成无人驾驶的智能插秧机。这就是最近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包装工程专业的张方明老师和他的学生共同研发的、能实现农机自动化驾驶的导航系统。
立足专业优势
老师学生通宵搞科研
“我们机械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而信息专业的学生计算机能力强,当时就希望能很好地利用2个专业学生的优势。想到自己本身是搞农业工程的,那是不是搞个自动化智能型的农机”。抱着这样的目的,在宁波市农机局的支持下,张方明就带着学生搞起智能农机的科研。
在经过了两年多的研发和改进,张方明终于完成了第一台样机。
“大概有10个同学参与吧,有几个已经毕业了,那时候学生的热情都很高,好多时候都通宵搞研究的,戳模具、焊电路板,每个人都不含糊。”说起参与研发的学生们,张方明一脸的得意。
种田不下地
帮农民摆脱“泥腿子”
这个系统究竟有什么用?用张方明的话说,就是“如果用上了这套系统,那农民可以穿着皮鞋、打把洋伞、坐着喝茶就把地里的活都干了”。
以插秧机为例,如果安装了导航系统,就能采用GPS卫星导航,定位精度可达5厘米;农民只需设定插种区域,测控系统就能自动规划插秧路线,每小时能插秧4亩左右。
如果在收割机、拖拉机、农药喷洒机上安装导航系统,农民播种、喷药、收割等主要的农活都可以自动化完成,而自己只需要在边上监督监督,可以说农民可以不用再下田、下地了。
既然这个发明有那么大的功用,是不是要在市场上推广?
张方明表示还不是时候,“现在主要问题是导航传感器的成本还偏高,光一个GPS卫星接收器就要2—3万,我希望把这个成本降下来。让农民都用得起,让科研成果真正服务社会。”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