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7日讯 师生间互通电子邮件已经成为大学课程常备的流程之一,然而记者在走访浙师大、金职院等高校时发现,部分学生给老师写信很不规范,有的没有抬头,或者直呼其名,连一句老师的尊称都没有;有的没有落款,不知道是何人所写;还有的正文部分没有一个字,仅以附件形式发送。
近日,71岁的上海大学教授戴世强在博客上发出感慨:“如今很多大学生不知道怎样给老师发邮件、写信。”去年秋季学期,他在担任新生通识课任课老师时与学生通了500多封信,总共收到学生的电子邮件246封。他对这些邮件做了粗略统计,发现书写形式完全合格的邮件只有32封,约占邮件总数的13%。戴世强认为,给老师或长辈发邮件应该先有完整的称呼,加一个简单的问候语;接着,自报家门,并讲清相关事宜,最后加一个致意的敬语并落款。
语言都理解不了还怎么沟通
浙师大人文学院副教授马俊江对此很有共鸣,他经常与学生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主要是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查看学生上交的作业和各类论文等。“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的邮件内容书写格式不正确,要么发来的作业只有一个附件,没有开头和落款;要么一上来就说他的问题,连一个礼节性的敬语都没有,有的甚至错别字连篇。”
马俊江说,除了写信格式,一些90后的学生还喜欢用网络用语,或者用表情代替文字,看上去很新潮,但老师不一定接受得了。“很多网络语言都是词序颠倒,或者用英文字母、简写汉字替代,我们理解起来都困难,还怎么给学生作业打分,怎么跟他们沟通?”他表示,作为老师面对学生的这种行为虽然反感,但还是会很认真地提醒他们的不当之处。但要是学生把这种邮件发给用人单位,那导致的就不是一句提醒,很可能是一个机会的丧失。马俊江认为,现在很需要营造一种好的社会氛围来规范书信格式和正确用词。“学生平辈之间可以用自由的格式开玩笑,但给老师或长辈写信一定要遵守礼仪规范”。
浙师大汉语言文学硕士生导师王洪钟每个月会收到上千封学生发来的电邮,其中20%存在格式不正确的问题。不过,他觉得语言一直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事物,出现这样的情况很正常。“无论是说出来的语言还是写出来的格式、文字,都是大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后才定型的,不能光靠文件或规定来进行约束,既然它出现就有存在的道理”。
电邮无拘束是“潮流”体现
在采访中,一些经常给老师发邮件的大学生看法不一。金职院大三学生黄玲说,因为电邮的快捷方便,现在坚持用纸质信件的人越来越少,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要完全抛弃旧式的一些习惯或方法。“以前人们规定的书信的每个格式都有着值得去做的理由,是一种精华,为什么我们不能在新事物中延续下去呢?况且在网络语言、模式满天飞的时代,你电邮写得规范,让别人得到尊重了,对方也会对你另眼相看。”
喜欢用网络语言写信的大二学生周天宏则觉得,网络本来就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没必要有那么多限制,况且这种毫无拘束的写信模式反而更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更容易说心里话。
大多数人则认为,大众认可什么不认可什么,不是一两个人能决定的,而新兴的事物比旧式的事物更适应当前的社会。不过,有一点也要注意,无论以何种格式写信,都应该对收信人表达足够的尊重和敬意。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