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山遗址界址
发掘留下的泥墙被杂草掩盖
浙江在线04月19日讯 前天,一批新昌游客到嵊州小黄山遗址参观,但让他们遗憾的是,花了很多时间却找不到遗址所在地。在今年嵊州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小黄山遗址作为2005年中国十大考古之首,意义深远,但保护和提升工作却没有跟上。昨天,嵊州市文物管理处主任王鑫君告诉记者,今年小黄山遗址有望获得“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称号,届时他们将尽早制定详细的保护规划方案。但他认为,保护小黄山遗址,仅靠文管部门远远不够,需要各方共同关注和支持。
游客难以找到小黄山遗址
“万年文化小黄山”,在宣传嵊州时,这句话常常被提起,但小黄山遗址到底在哪里,即便是不少本地人,也不是很清楚,更别提外来游客了。2005年考古发掘小黄山遗址时,记者曾几次去现场采访,但近日记者再次去小黄山,发现早已面目全非,问了好几个当地人才敢确认。
记者眼前的遗址现场,到处杂草丛生,如果没有一堵发掘时留下的斑驳泥墙,让人不敢相信这便是小黄山遗址现场。保护区的20多块界牌有的被移动,有的淹没在草丛中。不远处有一个散发着恶臭味的猪场和一些凌乱的建筑。
嵊州市文物管理处原主任张恒亲自参与了当年的考古发掘,并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告诉记者,当年保留了一根关键的泥柱作为地标,后因常年日晒雨淋,泥土风化,他不得不找了块铁皮进行保护,但即使这样最后泥柱还是倒塌了,实在令人遗憾。
据悉,作为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小黄山遗址,保护区范围有86350平方米,建设控制范围277654平方米。
曾列当年全国十大考古之首
据悉,小黄山遗址在新石器文化中早期遗存保存之完好、储藏坑发现之多、石器出土数量之丰富,为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所罕见。遗址内出土的石磨盘、石磨石、陶盆、陶钵等物有2000多件。遗址被评为“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
楼雪珍是嵊州市政协委员,在今年嵊州的两会上,她与另一名政协委员写了一则《关于提升“万年文化小黄山”的影响力的建议》的提案。楼雪珍认为,小黄山遗址距今8000~10000年,使得浙江新石器时代的历史从此前推千年,著名的河姆渡文化、跨湖桥文化也因此找到了重要源头。
关于小黄山遗址发掘的意义,我国不少考古学家进行了点评。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认说:“可以认定,小黄山遗址,不仅是浙江,也是长江下游地区迄今为止考古学的新发现,这个发现将人们对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教授陈淳指出,小黄山遗址反映了一种富裕的采集经济的特点,这种采集经济往往可以产生出十分复杂的社会形态。
尽早保护小黄山遗址
虽然“万年文化小黄山”成了宣传嵊州的一个重要口号,但也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实质性的影响力远远不够。楼雪珍说,要提升小黄山影响力,首先要切实保护好遗址现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遗址都找不到了,何来“文化小黄山”建设。
除了保护好遗址,楼雪珍认为,可以建立以小黄山遗址命名的博物馆,并收集已经出土的2000多件文物,也可以征集散落在民间、富有越乡特色的文物充实其中,成为展示越乡文化的载体。她认为,嵊州有必要投入资金,健全机构,出版刊物,聘请本土文史专家和以课题形式邀约外地学者进行研究,提炼观点,真正形成“文化小黄山”。
嵊州民间文化人士金向银认为,近些年来,甘霖镇一带的不少村曾挖出过陶罐之类的东西,很可能说明小黄山遗址不止目前划定的范围。而对于小黄山遗址的意义,他说可以从多样性上研究,除了社会形态、农业生产,也可以研究语言的演变历史,江浙一带的吴越方言很可能起源于小黄山先民,如果真是这样,现在嵊州市甘霖镇一带的语言就是原汁原味的吴越方言了。
如此重要的考古遗址,没有得到保护,张恒也很遗憾。他说,当年考古发掘不久,曾提出一些保护措施,但巨额的费用使得这项工作止步不前。
王鑫君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们一直在为保护小黄山遗址努力,就在去年和前年还向上级提出过一些保护措施。今年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可能公布,小黄山遗址入选的几率很大。王鑫君说,一旦拿到“国保”证书,他们将尽早制定保护规划方案,但是最终还需要社会各界和各部门共同参与,文管部门主要是进行业务上的指导。
- 浙江余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遗址当选2011年度考古十大新发现
- 余姚考古发现2座古墓 为南宋丞相史嵩之夫妇之墓
- 江浙沪将开展首次文物执法交叉巡查
- 浙江方家洲遗址等入围"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 结果本周揭晓
- 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考古获殊荣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