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23日讯 身处知识的象牙塔,如今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又是如何呢?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记者到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对广告学专业的50名大三学生进行了一次课外阅读情况小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课外阅读非常必要,但另一方面,真正把课外时间用于阅读的大学生并不多。
真正阅读的人不多
在记者回收的50份有效问卷中,几乎所有人在第一题“你认为课外阅读必需吗”的答案中,选择了“非常必需”或“必需”,分别占46%和50%。不少同学在“阅读心得或感受”中表示,在完成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课外阅读,能够“拓宽知识面”、“丰富内心世界”、“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完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尽管绝大多数大学生内心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真正付诸实践的比例并不高。44%的大学生把课余时间用于“玩游戏”,只有40%的大学生把课余时间用于“阅读”,其他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选择了“旅游”、“体育运动”、“交友”等。有学生表示,这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反差,既与紧张的课时安排有关,也与大学生活相对自由,缺乏约束力,可供选择的课余活动相对丰富不无关系。
大多数学生每天阅读不足1小时
调查显示,平均每天课外阅读时间超过1小时的大学生不到半数。52%的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为0.5~1小时。而阅读的时间段则以“睡前”为主,占68%。另外,还有18%的学生会在“上课时”读课外书,14%的学生选择在“早上或中午等其他时段”进行课外阅读。
从课外阅读量上看,“上个月看课外书”1~3本的学生占66%,3本以上的学生占30%,一本未读的学生也有4%。
阅读内容比较狭窄
徐静是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从事传播学研究的教师,在他看来,社会上正流行的阅读危机,在大学校园里也有所体现。“你看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上,除了应付各种考试、考证用的工具类书籍,就是教人理财致富的,要不就是小说。”徐老师说,“校园里,阅读教辅类书籍同样占了同学们不少课余时间,而我们这些60后、70后曾经追过的‘寻根文学’、‘反思文学’等书籍,恐怕现在的90后们听都没听说过吧。”
徐老师的观点在调查中得到了印证。32%的大学生的课外读物为流行时尚类书;读历史文艺类和人文科学类图书的分别占36%和24%。大部分学生认为名著等经典书籍与当下的生活相距太远,缺少共鸣。大学生阅读内容相对狭窄,也是徐静老师所担忧的:“尽管经典名著或人文科学类书籍在阅读快感上稍逊,但经典的价值是永恒的,能帮助人们更有体系、更完整地了解社会。若长期与此类书籍脱节,容易造成对历史的断裂感。”
碎片化阅读在校园流行
在调查中,记者还发现一个现象:碎片化阅读正在校园流行。碎片化阅读,是指读者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譬如,通过微博获取信息的大学生就占调查的八成以上。“信息量大、阅读方便、更新速度快”是大学生们热衷微博的原因。
而时间的碎片化也直接助推了快餐式的浅阅读,即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所谓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
有专家认为,从积极意义上说,“碎片”包罗万象,丰富多样的内容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浏览大量信息。但长时间碎片化阅读也使学生们在阅读时太过随意,而渐渐忽视了阅读的连贯性和严谨性。在零敲碎打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往往缺乏思考,有的信息过目即忘,不利于知识积累、传承。
当阅读遇到网络
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於贤德谈到了当前人们阅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途径多元化、便捷化,使得读书这一传统学习方式日渐式微”。
於贤德表示:“新媒体给我们阅读带来了很多方便,信息传播非常便利、非常广泛,而且是互动的。”但网上消遣性的浏览和纸质阅读还是有区别的,“真正的阅读,很可能你会对一个词、一句话进行反复琢磨,只有这样,才能内化到心灵和思想”。
事实上,连续几年,有关机构对我国公众阅读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国人阅读状况不容乐观是不争的事实———生活节奏太快,没时间读书;社会压力太大,没心情读书;信息渠道太多,不需要看书……
对此,於贤德认为,阅读其实是人类一种最重要的能力。“读书或者说阅读,就是我们每一代人,把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知识、技能,用文字这样一种符号留给我们后代。”在於贤德看来,阅读是人类发展的最基本的基础。因为知识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就会产生一种质的飞跃。“你会产生一种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又会转化成物质的力量,这是非常有益的。”
於贤德也谈起了自身的阅读经验,“我通过读书,心理状态非常好。心理状态好了,对健康也非常有利”。“阅读是衬托城市发展的人文基石,也是影响民族未来的力量。一个民族要发达,不仅需要有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更要有人仰望星空,坚守精神家园。”於贤德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