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上海公报与杭州 浙江日报记者采访尼克松女婿回忆
今年是《中美联合公报》发表40周年。
40年前的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访华,与我国领袖们一起,以惊人的胆略打开冰封20多年的中美关系大门。这个“改变世界”的世纪性事件,随着岁月的流逝,益发显示出意义与价值,超越时空,彪炳史册。
近期来,中美两国相关部门和团体纷纷举办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纪念活动,进行回顾与瞻望。1月16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就共同出席了我国在京举办的纪念活动,并致辞给予高度评价……
杭州,与尼克松首次访华的到访地,也是上海公报的草签地。上城区政协委员徐敏去年4月曾有建言,提议杭州与北京、上海3城一起隆重纪念中美联合公报签订40周年。
此时此刻,作为曾经采访尼克松大女婿,一直关注与尼克松相关情况的我,自是别有一番心绪。说来也巧,就在尼克松访华40周年这一天,我竟然发现了20多年前的一个回忆稿。立时,1987年那次采访的情景便浮现在眼前。值此时间节点,我边看边回忆……
“中国的开放政策没有变”
那是1987年2月13日下午,我接到省计经委科技处处长徐惠民的电话,说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婿到了杭州,明天要去宁波考察。
这可是个好信息啊!次日一早,我便匆匆赶到杭州火车站,乘上了去宁波的365次快客。
在软席车厢内,我见到了这位美国来宾,一米八几的高个,英俊潇洒,彬彬有礼。名叫爱德华?考克斯。听了徐惠民的介绍,他笑着起身与我握手。
“这次访问有两个目的:一是向中国介绍一项新技术,生产真空镀铝纸,合资经营”,考克斯说,计划已交中国包装总公司,浙江省和宁波市政府都很支持。
“岳父尼克松支持我来中国,要求我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问题,了解中国的投资环境——这,也就是我来访的第二个目的。”
他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后来又出台了实施条例。有许多西方的企业家开始来中国,讨论合作的项目,有不少成功的投资。但近来中国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不少企业家对中国的开放会不会继续心存疑虑。“所以,尼克松很希望我来看看。”考克斯说,“这第二个目的更为重要。”
可见,考克斯的来访,实质上是在敏感时刻,尼克松派他来实地了解我国的政策动向的。
考克斯所说的“变化”与“疑虑”,主要是指当时我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比如: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1987年1月,中央主要领导人事变动,等……
“昨天我到杭州后,已感到中国的投资环境还是开放的。”考克斯介绍说,当晚,副省长徐起超宴请了他,介绍了浙江近几年来的发展情况,讲到出口从过去的几乎没有发展到现在的10亿美元,这是非常大的成功。徐起超表示,这样的势头将继续下去,开放政策不会变。
考克斯说:中国对外开放,不仅有利于西方企业家来做生意,而且也会给浙江带来富有,使得中国更加富强。一个富强自立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需要。“我觉得,这也是尼克松和邓小平(1979年会见时达成)的共识,好像他跟周恩来也说过。”
“我知道这个很荣幸!”考克斯兴奋地说,1979年中国提出开放政策、引进外资时,正好尼克松再次访华,他作为女婿并助理随同前来,也是第一次到中国。现在,连全世界都看到开放政策对中国带来的好处,希望这样的政策能继续下去。“我本人也毫不怀疑这一点,尼克松也毫不怀疑。也就是说,一定会成功!”
后来在宁波,考克斯又会晤了当地的领导,考察了建设中的北仑港和小港开发区,更坚定了他这个“毫不怀疑”。他说:“我觉得中国的开放政策没有变,投资环境在进一步变好。”
在当时的情势下,这是个很有价值的新闻!我赶写了一篇新闻稿:《尼克松的女婿在浙江说:中国的开放政策没有变》,配上他在北仑港考察的照片,在《经济生活报》头版显著位置刊发。这篇独家新闻,受到报社内外的好评。
此后的3月8日,邓小平借会见坦桑尼亚总统时,有这样一番话:“有人说我们改变了方针政策,那是一种误解。我相信我们的政策将会更好、更顺利地得到贯彻……最近发生的中央人事变动,不会影响我们前进的步伐。”足见中央也是特别重视这个问题的,最高层向外界发出了明确的信息。
“与艾森豪威尔的孙子是连襟”
这次采访是通过翻译进行的。翻译是上海人,几年前到美国,与考克斯一家很熟。
“考克斯先生,我可以向您提些另外的问题吗?”我转了话题。
“您问什么都可以。”考克斯的回答很爽快。
他42岁,毕业于3所大学,是耶鲁大学的研究生,普林斯顿大学的学士,哈佛大学的法律博士。现做律师,在美国专门从事投资法律的分析,供职于纽约市律师事务所。业务性质要求他经常出国考察。
他与尼克松的大女儿是在1971年结婚的,她叫特里西娅。尼克松有两个女儿,小女儿叫朱莉,女婿是美国50年代赫赫有名的总统艾森豪威尔唯一的孙子,叫戴维?艾森豪威尔。
由于尼克松当时是艾森豪威尔的副总统,故戴维与朱莉早在1957年就在白宫认识了。而他和特里西娅,是在60年代相识的。1961年初,艾森豪威尔期满离任,尼克松在总统竞选中以微弱票差败于约翰?肯尼迪,变成了普通人,回到老家加州,当他的律师。后听从朋友的话,竞选加州州长,又输了。“所有的人都认为,尼克松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好像昙花一现。那时,再没有人注意他了,他搬到纽约居住。于是,我的太太到我姐姐所在的学校读书,就这样我们认识了。”
考克斯的父亲也是做法律工作的。75岁了,还在工作,最近还与母亲一起访问了香港、印度等。他有一个哥一个姐,哥哥也是搞新技术投资的,姐姐是建筑师。在美国,律师和建筑师是很吃香的。
他们连襟关系很好。戴维是学者,也是作家,法学院毕业,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任兼职教授。戴维立志写祖父的传记,最近刚完成了一部著作,即《战争时期的艾森豪威尔》,写二战期间艾森豪威尔最重要的18个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美国怎么发展过来的关键一页。接下去,戴维还要写艾森豪威尔的两本书,即一、二两个总统任期。
戴维还是个历史学家,任美国外交杂志Orbis的总编辑。1968年,曾因这部《战争时期的艾森豪威尔》而竞逐年度普利策奖。夫妇俩经常在美国各地作有关总统竞选和白宫生活的演讲。
谈及尼克松的两个女儿时,考克斯说,朱莉已经38岁,也是个作家。当过多年的报纸编辑,为许多杂志写文章,出过两本书。其中一本是《特殊的人物》,是介绍世界名人的,其中有毛泽东。特里西娅2月21日41岁,1972年2月21日,在中国访问的尼克松,专程打电话给她庆生。当时,考克斯正在为太太举行生日宴会。岳母3月13日75岁,比尼克松大两个月,尼克松是1月9日生的。
据国内报纸介绍,朱莉还是传记作家和演说家,在全国各地发表了大量关于尼克松总统的演讲。她是尼克松总统图书馆董事和尼克松中心的顾问。尼克松中心是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合作的外交政策智囊机构。
“上海公报应称为‘杭州公报’”
我们谈得最多的,自然是尼克松,而且考克斯也特别了解。
还在尼克松当政时期,考克斯曾随总统,或代表总统出访过许多国家和地区,曾会晤过多国政府首脑和官员。随行出访30多个国家。
“尼克松33岁就已是国会议员了”,考克斯回忆说,他是第一位代表总统做了好多事情的副总统。40几岁,就访问了很多国家。实际上,他的思想成熟于20世纪60年代。1966年,他访问法国,会见了戴高乐总统,一起讨论过中国问题。戴高乐对他说:美国应该向中国开放,对这个大国搞封锁,是不合常识的。当时,美国是黄金时期,世界上最强的国家,一般美国人想不通的道理,尼克松看明白了。所以,1968年当选总统后,他就发出了有关国家安全的第一个指令,要基辛格开始跟中国对话。1972年2月,果敢地踏上了“破冰之旅”,与毛泽东、周恩来一起合演了“改变世界的一周”,开创了中美关系新时期。
话题自然转到了《中美联合公报》上。考克斯钦佩地说,周恩来是很精明的政治家,当时公报在上海谈不下去了,周恩来提出换个环境,便来到了美丽的西子湖畔,终于在杭州最终达成了协议。
当时,两国在商定公报时非常字斟句酌,有好几个问题,尤其是在台湾问题的表述上,双方僵持不下。直到26日凌晨5时,尼克松与周恩来还在会谈。而4小时后,两人又碰面,飞到杭州继续谈。也许是西湖给了灵感吧,找到了双方都同意的巧妙措词。这也就是28日发表的《中美上海公报》中所表述的:“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昨晚,我与徐起超谈起此事时都同意,‘上海公报’应称为‘杭州公报’”。考克斯笑着说。
闻听这个话,作为杭州人我非常兴奋。但也有些存疑,因为习惯上人们都是说是在上海签署的。后来看到的材料,充分佐证了考克斯这个说法。因为是在上海发表的,所以也称“上海公报”。
当年任翻译的章含之回忆说,杭州的八角楼(亭)是“上海公报”最后达成协议的地方。大概有三个分歧的问题要重新谈。这时候离第二天去上海只有24小时了,我看这实际上是“上海公报”真正的关键,双方都非常紧张。最后的谈判是在杭州宴会之后,在刘庄的八角楼里举行的。八角楼原来是个岗哨,就在西湖边上。因毛主席觉得那地方的景致很好,于是加上玻璃变成休息室,没想到八角楼后来起了这么大的历史作用。当天晚上大约是从10点钟开始谈,谈判非常激烈,直谈到凌晨4点达成了协议……
公报文本的参与者、外交部欧美司的赵稷华,也说公报是在杭州最后定稿的,……27日凌晨,双方总算最终敲定联合公报内容,当日上午送至上海紧急排印。28日,尼克松结束访华当天,中美在上海共同发表联合公报。
孟红在《解密〈中美上海公报〉出台始末》一文中也说,在杭州宾馆的一个八角亭里,尼克松与周恩来草签了《中美联合公报》。
尼克松自己的话,说得就更清楚了。那是在1988年6月的《参考消息》上刊登的文章《醒来的巨人》里,尼克松说:“1972年,我和周恩来在杭州完成了上海公报的谈判工作……当我们展望21世纪时,我们可以说中美关系有着良好的土壤和气候。”
尼克松的来访和作为中美关系重要里程碑的《中美联合公报》的发布,是中美关系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杭州的确很荣幸。
“我这是第一次到杭州。”考克斯说,杭州很有名,1972年尼克松首访中国时,美国人都在看电视,看到过美丽的杭州。尼克松当时做了3件事,一是会谈,二是游长城,还有一个就游西湖。杭州给尼克松留下了很美好的印象,他很希望我访问杭州,还要我来看看1972年种下的红杉树。
这株红杉树,是当年尼克松访华时赠送的,周恩来亲自安排种在了西子湖边的植物园里。
考克斯说,红杉树是尼克松出生地加州的名贵树种。“它象征着美中友谊,象征着尼克松的心意,他希望两国关系不断发展”。
徐惠民插话说:昨天,省府外事办主任已告诉考克斯先生,西湖边的那株红杉树已长得很高了,而且引种到了十多个省市。
考克斯听了很高兴。他说:如今的中美关系,就像那株红杉树。明天下午他还要去实地看看。“要把这个喜讯告诉尼克松,相信他也会很高兴的”。
“尼克松晚年生活很充实”
杭甬列车在快速地行进着。两旁的行道树在向后飞速退去,而远方的村落山包却又似乎在与列车齐头并进。
“我很钦佩尼克松先生。”我告诉他,曾看过尼克松和基辛格的回忆录,请他谈谈关于岳父的近况。
“我从第一次来中国访问时,就看到了中国人对尼克松的尊敬。”考克斯说,尼克松现在住在新泽西州,正忙于写6本书,主要是关于预测2000年以前的国际形势。他很关注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与现任总统里根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也经常外出旅行。一年半以前,曾应邓小平的邀请,他又到中国来访问。也应邀访问了韩国、日本、新加坡、泰国、英国等许多国家。我一直陪他旅行。去年8月,他还应戈尔巴乔夫邀请访问了苏联,讨论了美苏两国关系。他希望,他的旅行能促进世界和平。
对于尼克松,有个话题自然是难以回避的。这就是“水门事件”。
1974年8月,连任总统后两年多、曾经声望极高的尼克松,终因这个窃听竞选对手情报的“丑闻”而黯然辞职归野。鉴于他女婿身份的亲密关系,我想请考克斯能谈一谈。
这确是个令人不愉快的话题。也许“水门事件”对他们家族的刺激太大了,听过翻译的话,他朝我看了几眼,沉默……
国内有报道说,考克斯是在“水门事件”后,强烈反对尼克松辞职的少数几个人之一。在情况最坏的那几年里,考克斯都对岳父不离不弃。在后来已逐渐获得人们谅解和尊重的情况下,他更加不会与尼克松拉开距离。考克斯的朋友劳伦斯•库德劳说:“他非常忠于他的岳父,两人的关系也非常亲密。”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公众逐渐改变了对尼克松的看法。现在,尼克松经常受到美国媒体的访问,请他谈对时局的看法。”考克斯说,记者们对尼克松感兴趣,还有个因素是,他是二战后老一代领导人中唯一健在的。虽然年纪大了,但还很活跃。
“尼克松已经74岁了,身体很健康,思维还非常敏捷。”考克斯说,他每天要散步2到4英里,边走边想问题。早上6时前起床,先写点东西,再吃早饭,然后继续写。7点钟到纽约市他自己的办公室。“中午经常到我家来吃饭,下午回到新泽西州的家里,在资料室工作。到办公室和家里来访问他的人很多,我太太就算是主人了。几个月之前,中国驻美大使韩叙曾来我家拜访尼克松”。
尼克松很喜欢4个外孙儿女们。考克斯有一个儿子,7岁;戴维有一儿二女,都在10岁以下。尼克松经常与孙儿们在一起,还像小孩一样跟他们玩,将他们“宠坏”了,他们都叫他“爸”,管外婆叫“妈”。他很喜欢体育比赛,闲遐时,常跟小孩们一起看棒球赛、橄榄球赛。
“我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尼克松”
不知不觉中,4个小时的车程过去了。考克斯进入了浙东新兴港城宁波。
在宁波华侨饭店,副市长陈哲艮向考克斯介绍了宁波的开发规划,并陪同他参观了小港开发区和北仑港等地……
当晚返杭后,省政府领导又为考克斯举行了宴会。
“考克斯先生是2月13日从香港乘飞机抵杭的”,徐惠民告诉我,国家计经委曾电令我省有关方面:这位外宾出入时,请海关给予免检待遇。中国包装协会还专门派秘书长葛成龄前来接待。
据了解,在离开杭州之后,考克斯去了北京,受到国务院领导和国家计经委、经贸部等负责人的会见和宴请。
可见,我国政府和人民是很尊重尼克松先生的,是很重视中美关系发展的。此刻,我又想起了我国驻美大使韩叙在1972年12月说的话:我国“人民因为尼克松对中国的政策,将永远不会忘记尼克松总统”。
此次采访后不久,我有幸成为省青联第五届委员。作为青联委员,我感到与美国青年交个朋友,也是有益的。当年那个回忆稿,就是为《浙江青联》创刊号而写,刊物摘用了部分。
我与考克斯开始了几年的信函来往。至今,仍关注着有关他的信息。
1994年尼克松逝世后,考克斯开始对政治产生兴趣。随后几年,他被任命为多个纽约州委员会的成员,包括州立大学董事会成员,成为纽约州共和党的主席。2005年5月13日的广州日报,还刊登过一则新闻:“考克斯竞选纽约州参议员”,挑战希拉里•克林顿。他曾多次来华访问考察,并在纽约等地会见我国的相关人士。
1989年春,我还选购了点上好的龙井新茶,欲寄给考克斯。后来从报上得悉,尼克松将于10月访华,于是决定届时送到北京,请有关方面转交。遗憾的是,后来错过了机会。
《人民日报》在刊发尼克松将访华的消息时说:“这将是他1974年辞去总统职务后第5次前往中国。6月25日尼克松曾在《洛杉矶时报》发表文章,反对美国制裁中国……;这将是中国最近发生动乱后首批访华的美国著名人士”。
最后,借用畅销书《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作者陈敦德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以今天改革开放的现代意识,来重新审视中美两国发表震惊中外的《中美上海公报》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就会倍感亲切,使人回味无穷……”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