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生两个?现在怎么养?五对杭州小夫妻的真实经历
记者随机选取了5个“双独二胎”夫妻,以他们为样本做了深入采访。
他们是:小陈夫妻、小施夫妻、小杨夫妻、小周夫妻和小朱夫妻。(因为对生育孩子来说,女人贡献相对较大,对情况了解得更细腻清晰,所以记者重点采访了夫妻中的妻子一方。文中出现的小陈小施小杨……都指女方)
按居住地,这五对夫妻现在的家分散在杭州东南西北,分别在九堡、滨江、老余杭、闸弄口和大关。
从年龄看,有两对夫妻出生于70年代末,是“70后”中的晚辈。另外三对出生于80年代初,是“80后”中的前辈。
最大的小陈夫妻俩都生于1978年,他们是计划生育后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当时的计划生育还是提倡阶段,小陈的父亲那时是部队军官,作为先进分子积极响应了国家号召。
另一对“七零后”夫妻是小杨夫妇,都出生于1979年,他们的父母都在当时还十分红火的杭州国营工厂上班。
另外三对“80后”夫妻都出生于1981-1983年之间,那时计划生育已经成为基本国策,在全国如火如荼全面铺开,姚明、韩寒、刘翔、李宇春、郎朗,都是和他们同龄的独生子女。
从第一个孩子的年龄看,最大的今年已经6周岁,9月份就要上小学。最小的刚刚1岁多点,还在蹒跚学步。第二个孩子最大的已经两岁,已经走得十分稳健,最小的出生刚刚8天,每天嗷嗷待哺——对了,小朱的孩子还在她肚子里,才一个多月,小朱上个星期刚向单位请了长假,眼下正在家中安心保胎。
小周的大儿子天宇很喜欢弟弟昊昊。弟弟出生大半年前,一次爸爸跟他说,将来小弟弟要用很多钱买尿布和奶粉呢,天宇就开始用自己的储蓄罐给弟弟攒钱了。平常在家一发现零钱,马上就装进罐子里,后来小的罐子装满了,妈妈又给他买了个大的,现在大的那个也快要装满了。
小周很高兴大儿子这么喜欢小儿子。因为她听表姐讲,他们6岁的女儿听说爸妈想再生一个时,坚决反对,还说出“如果你们再生,我就离家出走”的话,好说歹说就是不行,最后表姐和表姐夫只好放弃了生第二胎的想法。记者何欣摄
为什么要第二个孩子?
五对年轻夫妻回答各异,情况也各不相同,从主观意愿来说,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主动型和被动型。
主动型——生第一胎时就已想好了将来肯定要生二胎的,比如小朱夫妻、小周夫妻和小陈夫妻。
被动型——本来一直没打算要二胎,但因“意外怀孕”,最终还是接受现实并生下孩子的,像小杨夫妻和小施夫妻。
小朱生于1983年,在下城区一家事业单位上班,老公比她大一岁,是滨江某公司的IT工程师。夫妻俩都是杭州人,两家老人都住在余杭临平,以前是农村,后来改成了街道社区。
小朱说她生二胎的想法其实早在结婚前当姑娘的时候就有了,甚至还可以追溯到很小的时候。作为家中一棵独苗,又活泼爱玩,但父母很忙,独自一人孤单无聊的时候很多,所以小朱从小就特别羡慕那些有哥哥姐姐的同学伙伴。
“有个同学的哥哥会经常给她买好吃的东西,另一个同学的姐姐经常和她把衣服换来换去……”对兄弟姐妹的渴望贯穿了她的成长经历,大女儿刚刚出生三个月,小朱就马上怀上了第二胎。
小朱说,她周围要好的小姐妹,差不多各个都有生二胎的想法,以初中同学为例,一小半人已经生好,其他的绝大部分都有打算。有个女同学结婚很早,第一个孩子已经9岁,最近正在努力“造人”的过程当中。
小周上周刚在市一医院生下了二儿子。她说,2006年生老大时,就想到将来的“二胎”,也坚定地选择了顺产。小周和小朱一样,也是从小渴望兄弟姐妹,大儿子成长过程中,为他添个弟弟妹妹的想法越来越坚决。“将来他上面有六个大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我们俩,一个人压力肯定大的,身边多个人万一有个急事还可以帮上忙,商量商量……”
小朱和小周都是土生土长的杭州本地人,以前住的地方都是农村。她们的“主动”和当地风俗与周围环境有直接关系,而且两家老人都不是城市上班一族,有大把空余时间,而且经济条件都蛮不错。
两个女人为了孩子,都已经回到家里。在家保胎的小朱打算为了老二,先在家里呆上两年再说。
小周自打怀上老大后,就再没上过一天的班。去年,他们原来兴隆村400多平米的老屋拆迁,按协议将来可以拿到三套房子,这下两个儿子将来娶老婆的房子都有了,这也是促使夫妻俩决定“造人”的关键因素。
同样是“主动型”,小陈情况和她俩大不一样。
小陈是典型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事业型女性,生下大儿子时,她在最早进入杭州的一家外资银行任部门经理,英姿飒爽风风火火的白领丽人。因为公司人少,小陈身兼数职,连吃中饭的时间都很紧张,出差和加班更是工作常态。
老大养到三岁,小陈觉得儿子的教育应该跟上了,决定应该多花些时间顾家。2009年,小陈下决心从原单位辞了职,进入了一家国企,从此每天朝九晚五,按时上下班,工作节奏慢了下来,一两年后,在单位情况弄熟站稳脚跟,想想年纪也大了,“再生一个”的计划就列入日程。
“被动型”的是小施和小杨夫妻。
小杨和小施两夫妻情况的相同点:第二个孩子的到来,都缘于避孕失败带来的意外。不同点:小施夫妻原来“不太想要”,而小杨他们则“很不想要”。
小施夫妻意外怀孕时,大女儿不到三岁,一直由住在一起的公公婆婆带。按小夫妻原来的想法:“一个都这么累了,再也不想生了”。但意外地“有了”之后,犹豫再三:留还是不留?按老人的意见,小施父母一直是赞成他们再生一个,而她公公婆婆因为一直带孙女十分辛苦,刚听说“又有了”之初还不太能接受,但是不久也转变成了赞成,“因为我婆婆有一次做梦梦到阿太,阿太对她说,你又要抱一个孙子了……”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小施婚后曾经流产,也怕这次如果不留,将来想要会更麻烦。
小杨是因为老公“套套破了”,正好又碰上了她的“危险期”。虽然事后赶紧去买来“毓停”(紧急避孕药)服下,但一个月后还是不得不面对现实——“又有了”。
小杨和老公都是事业心蛮强的人,都是名牌大学毕业,在各自单位都是骨干和领导,每天手头大堆人和事要面对处理。第一胎,小杨坚决地选择了剖腹产,就是想好了这辈子只要这一个。为了生大儿子,她前前后后休了9个月产假,事业因此大受影响。
“又有了”之后,夫妻俩也不得不面对这道艰难的选择题:留还是不留?
不利因素很多,比如:肯定会对工作影响很大,大儿子还小,双方父母都没完全退休,前一胎已经剖了……等等等等。
但最终让夫妻俩决心留下老二的主要原因,是共同想到了孩子的未来和成长。
“我们都觉得,多一个孩子陪伴,一定对他的成长有利,会让他从小学会忍让、分担和分享,有更健全更阳光的性格,增加人生幸福感……”
小杨和老公在各自单位都是第一个生二胎的,都曾为要不要老二的问题广泛听取意见。小杨老公单位一位大姐的话直说到了他们心里:“生二胎,头几年肯定是很苦的,只要慢慢熬过去,以后的日子就越来越好过……”
现在,除了正在保胎的小朱,另4对夫妻的两个孩子是这么带的:
小陈:和公公婆婆一起住,现在她的产假还没到期,白天晚上都自己带4个月大的小儿子。婆婆每天买菜做饭。早上老公开车把6岁的大儿子送去幼儿园(幼儿园就在滨江,离家不远),下午公公去幼儿园接回大儿子,晚上大儿子跟奶奶睡。
小周:自己刚生完老二正坐月子,婆婆从山东赶来临时帮忙,两个女人一起带小儿子(小周的母亲前些年去世了)。6岁的大儿子在三里亭上幼儿园,每天由爷爷接送,老公是单位司机,每天开车接送领导,忙得指望不上。将来如果婆婆回老家去了,小周就一个人在家带小儿子——当初大儿子就是她一个人辞职带大的。
小施:公公婆婆已经搬过来一起住。夫妻俩每天都要上班,早上出门把5岁的女儿送去幼儿园(幼儿园就在小区里),每天由公公接回。婆婆白天晚上都负责看管两岁的儿子,买菜做饭的任务交给公公负责。
小杨:和老公每天上班,工作都很忙,为了保证睡眠质量,夫妻俩每天的任务只是负责接送4岁的大儿子。专门请了个保姆看管1岁多的小儿子。母亲和婆婆都已退休,一周一换轮流住过来,晚上照顾大儿子。父亲还没退休,在家养了几只鸡,不时把鸡蛋送来给两个外孙增加营养。公公已经退休,凡是需要远距离外出,开车的任务都由他来完成。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