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队员根据土样分层测算年代。
浙江在线05月03日讯 从杭州出发,穿良渚镇,接近瓶窑,有一个起伏明显的高土台。杭州著名的水果基地——大观山果园,便建在此。可很少有人知道,5000年前,这片果园曾经地位显赫,王侯聚集——它是良渚古城的宫殿基址,名叫莫角山。
4月底的一个清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斌,从莫角山东坡下的一间楼房里走了出来,和同事们一起,在小山坡上,挖地、测土。这几间旧楼房,曾是果园职工的旧宿舍,如今成了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的工作站,刘斌的半个家。
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中,考古队员将“浙江人”的历史从5万年提前到100万年;他们发现了实证华夏五千年文明的良渚古城,抢救了无数行将湮灭的历史印记。2008年,良渚古城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些闪耀的背后,离不开浙江考古人的艰辛。
57人,挖出5000年文明
2007年11月29日,良渚古城被发现的消息正式公布。从那刻起,研究员王宁远便从朝晖九区的家,搬到了这间狭小的房间里。
王宁远说,要是穿越回良渚时期,这个工作站的地位,就相当于宫殿的边缘,保护着中心居址,而他们,便是古城的守护者。
杭州市良渚遗址管委会主任吴立炜,是刘斌的战友。2007年,队员们刚搬来此,没有空调,一到夏天好比蒸桑拿。他有些不忍:“这些都是替我们寻找历史的人啊。”
他手脚麻利地替考古队装上了空调,“考古队员跟我说,这已经算很好了,在别的(考古)工地,都是搭个茅草房,连门都没有,一住就是一年半载。”
对此,考古队员们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习惯了”。人员稀缺,才是考古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只有57个考古队员,却要处理全省50多个考古工地,根本忙不过来。但就是这样一支“弱旅”,却发现了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良渚古城遗址。
考古一小铲,历史一大步
“你看这些黑黑的稻子,就是当时的粮食,有两三万斤,还是两次失火后剩下的量,实际的库存量应该更多。宫殿里的人到底是什么身份,别人要进贡这么多的粮食?”王宁远带记者来到了莫角山正在挖掘的工地前。
烧黑的稻子、陶瓷、陶片,甚至吃剩下的猪骨头,遗址里的物品,一点不剩地被打包带回库房,这些蛛丝马迹都是“侦探”测年的好帮手。
考古人一小步,历史前进一大步。2006年6月,刘斌带考古队在葡萄畈进行试掘。
一条良渚时期的南北向河沟的发现,让刘斌感觉有戏。随后,洛阳铲一把下去,在4米多深的地方,碰到了石块。局部“解剖”发现,这是由人工堆筑而成的。
如今,刘斌正在为良渚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准备。他说,良渚古城和埃及金字塔是同时期的产物,都诞生于5300年前到4300年前之间,建造的工程量也不亚于金字塔。
“你会用什么方法去了解古埃及的历史?”刘斌突然问记者。
“去看金字塔。”记者不假思索。
刘斌神秘一笑:“那要让全世界知道良渚古城,最好的方法,就是来这里看看。”
- 刘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和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主任
- 4月30日起390路改为B支8 快速公交通到良渚了
- 五一去良渚赏价值七千万和田厚红皮羊脂璞玉
- 五一去良渚赏价值七千万和田厚红皮羊脂璞玉
- 杭州良渚文化村小区班车停运?公交“B支8”来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