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舟山5月2日电
“咕咚、咕咚”。早上七时半,舟山临城街道东荡街4弄18号王开惠家,就传出弹棉花的声音。“白天就这么几个钟头,不早起活干不出来。”62岁的王开惠从事这个行当有50个年头了。
“父亲就是一个弹棉花的好手,我小时候是在弹棉花声中长大的。”王开惠说,在他12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正在读小学的他只得辍学给父亲做下手,后来父亲年纪大了,就把手艺传给他。于是,王开惠接过了父亲手中的磨盘和大木弓,正式开始了弹棉花谋生路。
轧棉机在转,白白的棉絮不断“吐”出来,形成一块块棉被雏形,王开惠开始把扎好的棉絮拿到磨盘上压。
这时有人推门进来,是邻居金卫国的妻子小苗,她想把一条老棉被重新弹一下。
钩棉、弹棉、压棉、牵纱、揉棉,毕竟是老棉工,每道工序做起来,王开惠都是有条不紊。在拉纱工序,他的妻子李彩琴手把一根弯弯的竹竿,站在他对面做下手。
“现在轧棉用电动机,纱布也是现成可买,轻松多了,前些年全都用手工,不但慢,而且费力。”李彩琴讲起以前的辛苦,很是感慨。
“弹棉花功夫全在一双手上,力度很难平衡,不学个半年是学不会的!”王开惠介绍,“过去的老师傅都有一把专门用来弹棉花的弓,根据个人的习惯可长可短,通过用木榔头敲击弓上的弦,来沾取棉花,这样棉花才会变得蓬松。光这道‘弹’的工序一床被子就要好几个小时。”
不过传统工艺正在面临后继乏人的危险。王开惠有点担心地说,原先本想把技艺传给儿子,但是儿子更愿意干其他工作,不想跟他一样,整天泡在棉花絮和灰尘里。王开惠告诉记者,10多年前,这一带有弹棉被作坊十来家,现在仅剩2家,但一年他还能弹棉被上千条,每条加工费约30元至50元。
正在一旁帮忙的李彩琴告诉记者,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可以接到十来单,尤其是过年过节,顾客催得紧,有时忙得连吃饭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上午9时,邻居王惠萍来拿弹好的棉被。她说,在市场上买一床新的羽绒被要三四百元,而在这儿弹一床10斤多重的棉被,连材料只需250元钱,而且环保、干净、暖和,又耐用。
现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蚕丝被、羽绒被越来越多,后继乏人的弹棉业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消失。王师傅说,只要有顾客需要,他会坚持下去,有人想学,他很愿意收徒。
忙碌的王开惠又唱起了:“弹棉花啊弹棉花,半斤弹出八两,旧棉花弹出新棉花,弹好了棉花姑娘要出嫁……”的弹棉民谣。
- 45床棉被 从384名学生心底暖起
- 全国劳动模范孔胜东收徒 义务修车从此有了新帮手
- 开锁有技术收徒二十多 一伙“中巴毛贼”落网
- 全国劳动模范孔胜东收徒 义务修车从此有了新帮手
- 好人就在身边 孔胜东收徒弟不教开车教修车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