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的一条消息追踪下去,才知道武汉去年4月初掀起了一场“治庸风暴”。对比一年前后的情况,让人不能不感叹吏治之难。当时的新闻报道用“摧枯拉朽涤荡武汉三镇”来形容其声势,到去年6月底,全市就已经问责537人,其中市管局级干部7人,处级干部58人,被问责对象均被处以行政处罚,行为严重者甚至被司法制裁。当时有报道说:“面对严厉的治庸风暴,有人担心:治庸会不会导致官员们‘人人自危’。武汉市委回应说,在责任面前人人自危有什么不好?领导干部不自危,那么人民群众就会人人自危。”可见,武汉市领导的决心有多坚决,整治力度有多大。但是,一年后,“治庸风暴”似乎失去了威慑力。“治庸办”工作人员所到之处,都发现了“庸懒散”行为,东西湖区卫生局的一名科长竟然在上班时间溜出去打牌,更令人不敢置信的是,当“治庸办”工作人员来到江汉区一拆迁办暗访时,竟遭到工作人员的围攻,直到有人报警,这些人才罢手。
难道“治庸风暴”徒有声势,实际并没有多大的威慑力?还是少数官员一时昏了头?具体情况局外人很难了解,但是,吏治之难的一般特点,武汉不会是例外。一般来说,对“庸懒散”的问责,不能不受一些因素的制约,未必都能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来问责。比如,如果某一部门或单位被问责的太多,可能要影响该部门的日常工作的维持,处理起来就不能不放宽处罚。如果牵扯到某些“敏感”的人事关系,问责的原则就要受一些委屈了。类似的迁就与“让步”,单个地看,都是“必要”的,但是,合起来看,却能传递出一个信息:问责并不那么可怕。
武汉把“庸懒散”都列入整治对象,其实,细究起来,这三种毛病的治理难度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庸”是最难治的。庸者,素质、能力低下、低劣也。“懒”固然不好,但是,庸官太勤快,把事情搞砸的概率就高了,懒一点,至少损失还少一点。“庸懒散”三者的治理,治庸是关键。
“庸”,不仅仅是能力问题,还是一个精神面貌问题。蝇营狗苟者,仰人鼻息者,善于钻营者,即使有能力,也很难不“庸”。这样的人最能毒化一个部门或单位的风气,如果领导者喜欢、重用这样的人,那么,这个部门或单位也会渐渐被平庸化、庸俗化;真正有能力、有正气的人会感到压抑。如果领导者还想拿点成绩出来装装门面,难免不搞弄虚作假这一套。
“庸”者,其实是潜伏在权力体系内部的一个病灶,把“庸”作为整治目标,确实是抓住了关键。但是,提升精神品质,提高素质,不是刮一两次“风暴”就能见效的。从报道来看,武汉“治庸”的缘起,是一份《武汉市投资环境问题及对策分析》的调查报告,该报告揭示了武汉市在行政、法制、财税、金融、人文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集中起来就是“庸懒散”。为改变投资环境而整治“庸懒散”,就要求迅速见效,所以“治庸风暴”这样的突击性的动作就成为第一选择;但是,突击性行为的短处,就是效果很难长久,搞多了,“突击性”就钝化、疲软了,等顽劣的官员看出你的软肋来,“风暴”的威慑力就渐渐减弱以至于消失,也许这就是拆迁办不把治庸办放在眼里的原因吧?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